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4875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有效提问的涵义 关于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的涵义,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导航与桥梁,它将教师的教学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行为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提问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不断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语文课堂提问有效的重要性 语文课堂中教师恰当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自动自发的行为,而不再是传统的教学观念下的老师“满堂灌”,学生只管答。 三、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1)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多为表现性的提问。一问一答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基本形式,但是往往老师的问题过于琐碎频繁。一堂看似热闹的教学课,对话展开得很顺利,气氛热烈,参与热情高,但常常只是流于形式,空空洞洞,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学生的回答也较为肤浅,很难体现出自己的思想。 (

3、2)提问对象不够全面,涉及的面不够广泛,没有真正照顾到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借班上课,由于对学生情况不够了解,为了按时的完成教学任务,并且使课堂产生配合默契的虚假繁荣,往往在一些热闹的背后存在的是只有少数优秀学生的参与的事实。课堂问题的设计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参与度,一堂课的问题多以“难”为主,那么大部分学生这堂课其实只是陪太子读书;若问题过于简单,虽然照顾了全班学生,但是课堂就会显肤浅无物,苍白空洞了。 (3)就课堂提问的类型来看,93,63%的教师提问仅仅考察了学生低水平的认知活动,比如回忆事实、简单的判断对错等。霍华德?加德纳(1991)在对美国学校教育的批评未经教育的大脑一书中,指出教师只具备

4、了愿意找寻和接受儿童的“死记硬背”、“模式化”和“传统的行为表现”这一特点,而没有意识到应该效仿儿童的学习过程,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问题未经精心设计,一味地追求“好不好”“是不是”的机械重复中,缺乏一定的创造性,无法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之无法发散思维,活跃课堂。 (4)惩罚性提问。老师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便突然发问,借机整治。老师的出发点值得肯定,提问结果也确实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久而久之学生会视老师的提问为畏途,胆战心惊地听完一堂课,整节课都在紧张担心是否老师又会突然提问,导致学生对于上课产生一种畏惧心理,继而产生厌学情绪。 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有效

5、的课堂提问应该尽量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如果说课堂是线,那么问题就是珠子,我们要尽可能的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把这颗珠子穿好。 (1)“打蛇打七寸”,抓住核心问题加以关注和指导课堂对话,问题要提在最佳时机上。一篇课文尽量统筹为一个主问题下面发散出去的子问题,这些问题无论大小都应围绕文本的关键处、变化处、疑点处,从文本的重点难点下手,提问不能离开课文,离开课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一些问题要变曲为直,由直入曲,曲直结合。教师必须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关注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并且应该善于设计有条理、以与学习目标保持一致的观点和内容为重的问题。比如教授精彩的马戏这一课的时候,以“你觉得你这篇课文写得怎么样”为核心问

6、题,抓住课题“精彩”一词统筹全文,以小组讨论学习为主,解决三个分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好玩?哪些地方精彩?哪些地方有趣? (2)问题的设计要惠及全体学生,引发所有学生去思考。诚然,作为被提问对象,学生在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等方面上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这不仅需要老师对每个学生有一定的了解,更需要老师用耐心、爱心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所提的问题难以有别。分析性问题,要多问优秀学生;锻炼性提问,侧重中等生;鼓励性提问,针对后进生。 (3)提问要具开放性。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标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对于问题解答途径和方

7、法的开放,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当提问方式开放时,就能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变“是不是”“对不对”这样封闭性的提问变为由学生质疑思考,今儿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在教授小伙伴一课时,笔者问“三个小伙伴,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有学生回答喜欢安娜,因为安娜批评玛莎是为她好,是让她以后长记性不要丢三落四。语文的许多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由于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已有的经验,对问题做不同的思考,得出不同的结论。语文老师若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约束学生,只会让这堂课死气沉沉,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4)提问要有层次递进,分层设问,加以引导。维果茨基认为,只有

8、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这对课堂提问如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引导式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意识的发展,让新旧知识发生联系,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迁移与兴趣,并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用表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问要设置悬念,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根本。课堂教学中利用“故设悬念”的技巧,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等提问形式,对问题启而不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动机和兴趣。设置悬念就是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有意识地从“悬”中

9、引发学生的期待心理,从语文课堂的导入着手。如万永翔老师在上愚溪诗序,导入就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想请问大家。一定要说实话哦!”这样就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猜想会是个怎么样的问题呢?课堂从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除了导入时可以设置悬念,一堂课快结束时,也可以提出新问题,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解析问题。 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即是让学生和老师都从思考中寻找疑、解决疑的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活力在于不断创新。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只有精心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做到形式新颖,内容充实,富有趣味,被学生接受和配合。所以要使问题有效性提高,最根本的还是对教材的解读与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