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课堂“五环节”教学.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4968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课堂“五环节”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课堂“五环节”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课堂“五环节”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课堂“五环节”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课堂“五环节”教学.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课堂“五环节”教学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当前教育工作者要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成为当前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为此我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初探”、“质疑”、“论难”、“解惑”、“拓展”。实施“五环节”教学主要目的是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努力增强教师课堂教学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对基础教育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席卷了中国的教育战线。如何接受新的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如何进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等,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我们认为要在

2、短时间内转变教师的观念,要在工作的过程中运用新的理念,不断的改变教与学的行为,大面积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必须给定教师一个“渠域”,使其在这个设定的范围之内,一定条件的限制之下不断的摸索、尝试、理解、感悟、创新。为此,我设计了“初探”、“质疑”、“论难”、“解惑”、“拓展”五个环节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尝试。“五环节”教学适用于语文、数学、科学、品德、社会等科目。 首先课堂之始教师应创设一个情境,或激发一种情趣、制造一个悬念、引发一种欲望、提出一个要求,然后进入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初探”是教学的“第一环节”,“初”为首次,“探”未知者探、求知都探,“初探”二字,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对

3、象”、教学活动的“第一时间”。限制了教师“教”的行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还”给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机会。“探”有所“获”,“探”遇“不解”。所获变为“知”,“不解”则成“疑”。故,“初探”为“质疑”之“基”。“初探”在教学中呈现的形式与呈现的时段课前预习、第一课时的学习、课始的读文、质疑不完整时的再读文和再观察。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之中,在一种情趣和欲望的驱动之下,带着一个目标或一定的要求,结合预习时的初步印象去阅读课文,充分的与学习内容自主的接触。认真的、广泛的在文中读、品、悟、探,探得已知,发现“不解”产生“疑问”,激起求知欲。把知道了的,懂了的,和半知

4、半解的,完全不懂的,(字、词、句、意、修辞、写作等)用不同的标志标出来,准备与同学交流和提出质疑。一般来说情景的创设导语和初探控制在五至八分钟。再如,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很欣赏白鸿胜老师一句话“数学课没新课,数学课就是复习课”,我们的教材设计就是例题习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例题,学生做练习。我认为现在的教学在教师导入后,就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读例题、看插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经验,自己分析、推敲,哪些地方或哪些步骤懂,算理是什么,哪些地方不懂,记下来准备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并提出质疑。由此可以想见,不管是哪一种学科,只要坚持以学生为第一探索者,探索过程中的发现,就是直接的收获者.疑问与不解

5、就是第一发现者,疑问发自内心,求知欲望、学习动机就会来自内在,这与教师提出疑问或教师引导发现的学习方式是不在一个层面的。 “质疑”是教学的“第二环节”,初探生成“疑”,有“疑”必激“思”,“思”则欲求“果”。故,此环节中,师生就应互动,广集学生“所获”、广集学生“所疑”、 “广激”学生的求知欲。有一句话说的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本环节正是此意。同时“疑”来自学生,它是初探的结果,是学生内在四位的症结,求知的欲望是自发的,不是教师所设,不是教师所问,不为外界信息所激。因此,不论是语文、数学还是哪一门学科,在初探结束后,要广泛的收集学生探索的结果。(广泛是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教师要顾及不同层次

6、的学生)首先要收集学生知道的、懂了的,同时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让学生想说站起来就说不要受教师指名约束),然后激励学生进行质疑,诉说自己的困惑,教师一一板书并整理,如学生的质疑不能是知识点完整的突现,从知识点到层次上有遗漏或有差距,教师要组织学生再探、再读、再观察。同时别忘了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是平等中的首席,质疑的干将。如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层次深,文理新、修辞写作异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引出或提出,本教学法不否定教师的教学功能与作用,而着急要限制“教”的行为,突现“师”的作用。因此要求教师要把教学的疑点全部的挖掘出来。本环节以十分钟为宜。 “论难”是教学的“第三环节”,遇疑则成“难”,遇

7、难必求难,求解先求己,再探、深思、悟其理,不得其解应交流,师生互动抒己见,同学争论激灵感,取长补短解全难。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论难的主角,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也就是说当全部的疑点列举板书后课程即进入论难环节。如语文课教学时针对疑点首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解说,教师的作用是把握知识点(疑点)理解和挖掘的程度,进行组织与引导。最佳的效果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争论,使学生间,师生间在交流、互动中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使疑点、问题在交流、争论中得到认识、理解、意会、接受。当然

8、如有文理、情感较深的内容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必要时教师要描述、阐解,使学生对文章内容从知识、情感、到写作方法融会贯通。语文的“论难”是课堂的高潮部分,关键部分,精彩时段,教学时间一般应掌握十五分钟左右。 在数学课的论难中就与语文课不同。首先是语文课的知识点比数学的多的多,数学课的知识点不多,但知识的连贯性、逻辑性比较强。对于优生来说可以是“一语道破天机”一点即通。但是对于“待进生”来说就不行。因此数学的“论难”一定要注重知识的层次性、逻辑性、步骤性。一步一步的来,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说出为什么,说出算理来。“论难”的环节中不论语文还是数学一定要注重知识的整体扫描,学生的全员互

9、动,特别注重“待进生”的言论与见解。避免只重课堂气氛和“现象效果”只重优生,“冷落”待进生,致使待进生的知识出现“包生”(外熟内生)现象,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论难”、师生互动,使学生把新授的内容(例题)在论中融化接受。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讲例题,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经过自己大脑风暴的过程,知识的形成是经过坎坷曲折得来的。因此,对知识的认识、理解更深,掌握的就更牢,知识的前后联系就更紧。基础层层牢实。 “解惑”是教学的“第四”环节,“论”中求解,论中消“结”,论中解“惑”,反复论证得其法。症结一解,惑全消,融会贯通理成条。自己的

10、见解自己说,发现的规律自己结。学得苦,记得牢,听、说、读、写没白操,努力收获乐眉梢。师生同参与,教学互相长。在语文教学中“论难”和“解惑”一般是同时进行的。数学课就必须有归纳结论、归纳方法、总结规律和实践性练习、巩固性练习两个步骤。因此要求教师在这个环节中组织、引导学生归纳方法,总结规律,得出结论。然后采用或设计一些相近的习题,让学生进行实践性练习,在此过程中既对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得到检验,又可以查漏补缺,对学生出现的细节问题再次弥补与校正。保证学生知识的全面性、正确性。操作的过程中除看结果外,活动的方式要突出学生的口头表述,从表述中体现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理解程度。课堂上由于时间的因素致

11、使学生的活动参与量受到限制,因此应采用同桌互述、小组互述、班上表述的形式来进行,给学生提供了活动、展示的平台,学生把自己习作、思维的过程讲给别人听,得到别人认同的同时,既获得成功的喜悦,又助长了学习的自信与动力。 “拓展”是教学的“第五个环节”,“探”得清楚,“质”得准确,“论”得明白,提个高度,验验学习程度,放飞学生的思维,拓展知识的深度。留给学生一个悬念,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留给学生一个课题。 “五环节”教学中教师是合作者,引领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激励评价”要贯穿始终,走下讲台,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放下教师的架子,去掉课堂的严肃,解放学生的顾虑,使课堂变的宽松和谐,说错没关系,想好了再来,学生敢想敢说,精力高度的集中,思维积极的运转,气氛紧张而愉快,热烈而有序。教师是孩子中的 “大孩子”。 “五环节 ”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在质疑、论难、解惑的过程中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激励性评价的语言,相互评价,相互激励,携手共进。 “五环节”的教学设计,充分肯定和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限制了教师“教”的行为,创设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在尝试中理解、尝试中改变、尝试中发展、尝试中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