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框架式结构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4985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框架式结构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框架式结构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框架式结构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框架式结构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框架式结构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框架式结构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框架式结构教学法在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新探索,是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并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改善、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学生有效学习、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打下了扎实深厚的基础,更是符合关注学生、与时俱进的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潮流。 中学历史学科知识密度大,专业化倾向强,知识内容烦琐,记忆负担繁重,在多数学生眼里历史学科繁、难、偏、旧,学习往往是被动机械的,尤其是不能学以致用。这一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来自学生

2、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的掌握有问题,记忆的内容是零星的、细碎的,所以极易遗忘。另一方面多数学生以应付考试或升学为目的,学习态度消极,认为历史科目可有可无;学习欲望朦胧,认为可学可不学;学习方法更是僵化,只听不记,或死记硬背。新课程改革十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所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势在必行。 “框架”(frame)一词,是闵斯基研究人工智能时所提出的概念和新创的词语。依闵斯基的看法 “在一般情形下,当一个人遇到新情况时,会从他脑海中的记忆结构里去搜寻相关的信息。”在这里所说的记忆结构就是“框架”。孔子“由博返约”的观点,也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识与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知识掌握有待于围绕一个

3、中心展开。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在有意义的学习中,新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原先的学习基础上,人们总是利用原先的学习来促进后继学习,而后继学习又可巩固和加深原先的学习。新学习的知识可以看作刚刚驶进港口的船,把头脑中原有的旧知识比作锚桩,当船靠岸以后就要把船的锚固定在现实设置好的牢固的桩上,我国心理学家称之为知识固着点。知识固着点的清晰、稳定和可辨别性直接影响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历史教师可在学生学习正式材料之前,以框架结构的方式介绍前导性材料,如“历史事件总是按照背景、经过和影响的特点来认识的”,就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统领作用, 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这种框架结构的方式介绍的前导性材料的抽象性

4、和包容性就是所谓的“上位知识”,它的同化优势可大大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国范例教学提出“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其实质就是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得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把传授知识与科学方法有机结合。而框架式结构教学法的提出,就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强调课堂着重分析知识和体系的框架结构,力求整体把握学科各章节的主体,另一方面又强调各部分内容的交叉和联系,注意各阶段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的双向交流。它既包含了静态的教学知识,又包含了动态性的教学策略,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

5、法之间的有机联系。下面就新课教学和单元复习课教学两方面来谈谈框架式结构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一、框架式结构教学法在新课教学中的运用 说明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现代教学理念,提倡“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设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教学过程的六大构成要素,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为什么教?”、“在什么情况下教?”、“教谁?”、“用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些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德国的鲍尔?海曼(P.Haimann)与赫尔马?弗朗克

6、(H.Frank)提出了一个课堂教学系统的六维空间结构模式,如下图所示,也是这个道理。 特点 每一节新课都确立一个教学中心,围绕着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展开讨论。 每一节新课的中心或主题与前一节课的内容紧密相连,又为下一节课作好了铺垫。从每一章节的前后内容看承上启下,从章节内部自身结构看又浑然一体。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思维在争鸣中碰撞,在碰撞中升华。这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是一致的。 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与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之间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交互方式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交流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设备,创造性地与学科课程加以整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