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教师的语言.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5157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幼儿教师的语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幼儿教师的语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幼儿教师的语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幼儿教师的语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幼儿教师的语言.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幼儿教师的语言 幼儿教师的语言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在掌握规范化语言的基础上,做到人性化、艺术化。同时还要尽量扩大知识面,掌握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发展,不断搜集专业的信息,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交流、联络感情的重要工具。在幼儿园这个相对特殊的环境里,幼儿教师的语言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架起与幼儿相互沟通的桥梁,也是幼儿进入知识海洋的一把钥匙。它能够在活动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那幼儿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语言魅力呢?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1

2、.幼儿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示范性 在幼儿园,教师无疑是幼儿们模仿的对象,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腔一式甚至某种口头禅,幼儿都非常敏感,都乐于模仿。因此说教师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就决定了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1 力求标准性和规范性,克服方言化。 幼儿教师的语言是幼儿语言的样板,教师只有使用规范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幼儿产生正面的示范效应。教师坚持说普通话有利于幼儿学习普通话、养成用普通话回答教师的问题,但教师在活动中无意识地使用方言或者在与家长交流时经常使用方言,则有可能降低幼儿学习普通话的热情。缺少变化的、内容贫乏的语言也缺乏对幼儿注意倾听的吸引力,不利于幼儿从中获得新的信息

3、。所以教师必须使用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国家普通话的要求。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不念错字、不使用方言。有的老师“n、l”不分,将“喝牛奶”念成“喝流来”;有的老师平翘舌音不分,将“吃饭”念成“词饭”;还有的老师将“头”说成“枯子”等等。由于我们的教师来自不同的地方,语言的惯性使他们的语言方言化,所以出现上述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应有意识地矫正自己的发音,用心学习普通话,克服方言土语的干扰,加强语言的基本功训练,尽量做到顺畅、准确地使用普通话。 1.2 力求纯洁性,克服粗俗化。 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他的语言应该是纯洁、文明、健康的,应该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能够

4、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幼儿健康向上的情感。反之,粗俗的语言只能给幼儿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在学习单双数时,杨慧仪总是分不清单双数,我生气了,对她喊到“你真是笨死了!”当时,有几个小朋友也跟着冲他喊“笨死了!”第二天,杨慧仪刚进教室,教室里的幼儿就对着她喊“大笨蛋!”杨慧仪委屈的看着小朋友,眼里还含着泪水。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意识到我不经意间的一句气话,已经对孩子造成了伤害。经过对她的安慰和对其他小朋友的教育,这件事平息了。但留给我的却是深深地愧疚。作为教师我们应避免使用“滚出去”、“猪脑子”、“笨死了”等等不文明的粗俗语言。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遭受心理虐待的孩子比遭受肉体虐待的孩子承受更大的

5、精神和心理痛苦,这是因为心理虐待会给孩子的自尊心以沉重的打击。要尽量使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幼儿,使其形成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2.幼儿教师的语言应体现人性化 作为人与人沟通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就更应该体现人性化的特点了。幼儿教师与幼儿是互动的双方,作为互动一方的教师,其语言的人性化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2.1 平等交谈。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请做好”、“请你跟我这样做”等等。在这里教师是作为指挥者的身份出现的。其实,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应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支持幼儿的探索。当幼儿不愿意帮老师收玩具时,我们可以说“你可以帮我一下吗?

6、”以此来得到幼儿的帮助,锻炼幼儿,而不能以命令的口气说“快点,帮老师收玩具!”;当幼儿在美工角活动时,为了防止幼儿乱扔纸屑,我们可以委婉的提醒幼儿“你们需要一个垃圾篓吗?”这样幼儿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要把纸屑扔到垃圾筐里,而不能扔在地上,但如果直接说“不许把纸扔在地上。”我想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所以,我们应常说“我们一起来好吗?”“你说应该怎样呢?”“你先试试看,如果需要帮忙就叫我。”“你可以帮我一下吗?”等等,而不能习惯于用强制性的“要这样做”、“那样可不行”、“不许”、“不能”等等语言,否则会阻碍孩子主动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 2.2 因人用语。 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必须考虑幼儿现有的语言接

7、受能力,力求“因人用语”。比如,对于比较内向、较为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应更多的采用亲切地语调,关怀的语气对他们说话,以消除幼儿紧张的心理;对反应较慢的幼儿,教师要有耐心,在语速上适当地放慢一些;对脾气较急的孩子,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沉稳,语速适中,使幼儿的急躁情绪得以缓和。总之,对不同的幼儿,教师应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因人用语,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幼儿教师的语言应做到艺术化 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群体,幼儿的年龄、思想等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语言艺术化。 3.1 幼儿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味性。 教师趣味性的语言是应该能够贴近幼儿心理的,能使语言更具活力

8、,比空泛的说教更具效力。有一次午饭时,孩子们很吵,于是我说“咦,我们教室里什么时候飞进来那么多小蜜蜂,嗡嗡嗡嗡的,多吵呀!我们快把它们请出去,别打扰我们吃饭了。”孩子们听了都笑了起来,笑过之后便安静下来吃饭了。这就是富有趣味性语言的魅力。我们要善于从幼儿活动的实际出发,抓住幼儿的特点,使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具有感染力、贴近幼儿生活的语言,有效的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3.2 幼儿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激励性。 就是要求当幼儿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感到灰心与无望时,教师就要帮助幼儿,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去探索。如在进行绘画活动时,经常会有幼儿不敢自己动笔,总想依赖教师,这时教师就可以说“你去尝试一下

9、,失败了也没关系呀!”“这件事应该难不倒你的。”等等这样的语言来激励幼儿,这些语言对即将失去信心的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支持性的力量,可以成为幼儿解决问题的动力,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当幼儿有自己的发现和看法时,教师也应及时鼓励,不要吝啬“嗯,真不错”、“你真行”、“你的想法很特别”等等这样的语言,因为这些语言能给幼儿极大的鼓舞并能激发他们进一步表现的欲望。 3.3 幼儿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简单。 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应当避繁求简。教师在与幼儿交谈时应使用句法结构较为简短,词汇涉及的范围较小的语句。 除了口头语言,幼儿教师的体态语对幼儿有强烈的感染作用,能使教育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师的微笑可以缩短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能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形成一股内在的亲师感;教师的手势或眼神的暗示能使幼儿在犯错时心神领会,自觉改正;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肢体动作不仅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能使抽象的内容变得更为直观,从而使幼儿更容易理解。总之,恰当地使用体态语可以使教学活动锦上添花。教师要在掌握规范化语言的基础上,做到人性化、艺术化。同时还要尽量扩大知识面,吸取世界各种语言的精华,掌握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发展,不断搜集专业的信息,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使天真无邪、纯真可爱的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