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与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6051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9.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与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与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与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与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与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与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教育在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帮助大学生构建心灵世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和作用。本文遵循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内容,重点研究如何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在实践性的层面上关注教学策略的设定与实施,探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基金项目: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2012年立项课题“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JSY12172 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辉煌灿烂、生机勃发的中华传统文化,它是我们中华民

2、族文明进步的心路历程和精神财富,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源头活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关乎今天民族振兴的大事业。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是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开拓者,担负着民族的未来与发展。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传统文化教育在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帮助大学生构建心灵世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和作用。 目前高校普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然而许多高校存在着类似的状况:一方面各高校陆续开设了一批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却普遍不受重视,开设效果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呈下降趋势,人文

3、素养水平低。这样的调查结果恰恰说明高校在进行相关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流于开设形式而疏于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针对目前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认清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是传统文化教育教改的关键。 一、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功能 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潜移默化,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修养、气质。诚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言:“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形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高等教育不是单纯的职业教育、专业教育,而是更高层次的素质教

4、育和创新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的人文特性决定了大学生必须接受人文教育。接受人文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切实提高大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仅需要调动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智力因素完成的是表层的学习,非智力因素更多地参与深层次的探究性学习,对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人文素质教育的规律,注意“以学生为本”,将学生视为复杂、多面的社会人,发现、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丰富的人生背景和多元化个性

5、发展要求等内容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去,鼓励有创见的观点,让学生的情感、道德、智慧、修养共同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去,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兴趣和热情。本文旨在遵循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内容,重点研究如何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在实践性的层面上关注教学策略的设定与实施,探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有效性的主要表现 中国古代文化圣哲孔子十分重视学习和教育的有效性,对于教育和学习的作用有过精辟的理论阐述。“孔子所谓的学问包括三个特点:学习传统、学思并重、学行并重”,而且这三个层面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属于学习效果的不同阶段。按照孔子的说法,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6、,传授传统文化知识仅仅是基础层面的目的,教学的重要目标是使大学生最终获得学思并重、学行并重的学习效果,即通过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古今对照,对历史、对自身存在和未来人生,产生思考的动力和能力;通过思考历史、思考人生,进而产生能动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正确面对现实,合理规划人生。这也是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性的主要内容。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堂教学的改变 课堂教学目的的调整、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应该充分注重追求知识传授、情感体验和启迪

7、心智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在进行传统文化知识教学的同时,将情感体验和启迪心智作为教学的重点加以突出。目前传统文化教育面临很多困境,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认知不够,从而导致教学方法与教育机制的不完善、不到位,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学重点,而是把过程、方法,视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精心组织教学环节;其次,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素质教育的规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要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观察、体验、想象、思考、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

8、学习过程来获取知识,将结论的获得与自主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导读和鉴赏,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审美体验和产生情感共鸣的场所,情理交织,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高尚的道德熏陶,从而使内心世界变得更为充盈、丰富、健康,真正使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和谐发展。这种对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才是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本质体现。孔子论语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学而时习之”,用心学习,并不断加以体验、实践,以提高自身的能力,让自己在学习中不断成长、进步,这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9、,传统文化教学更应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这种对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传统的知识本位的课题教学所难以想象的,它把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落到实处。”而且学习的有效性能进一步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自主、深入地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的精髓。 2.学生的改变 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要落到学生的学习上。有效性的教学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有所改变、获得发展。 首先是学习态度的改变。有效的教学效果可以让学生变得爱学习。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学习状态、真实的情感体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将课堂学习转化

10、成互动的、学生积极展现自我的成长舞台,让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而持续;同时通过主动的学习和了解,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并且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长的喜悦和发展的动力,这样的学习更有可能发展成为探索型的深层学习、终身学习。 其次是行为的改变。孔子在评价自己最好学的学生颜渊时说他“不迁怒、不贰过”,正是说明有效的学习能改变人的具体行动。传统文化在弘扬人文精神、加强人文教育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传统文化经典文本都是经过历史积淀、实践检验,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化典籍和优秀作品

11、,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感和道德底蕴,是很好的人文教育、道德实践的读本。人文素质的培养在于实现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感悟、性情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就是要从激发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入手,通过含英咀华、经典阅读,引导大学生充分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生情感和哲理思考,唤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开阔眼界,启迪心智,帮助他们立身处世。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要大学生获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获得发展的动力,努力去改变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师的改变 教学的有效性同样能促进教师的改变。教师的改变体现在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改变。

12、 素质教育的目标决定了从事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教师必须转变原有教学观念,将教学的重心由忠实讲授传统文化知识向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方面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将传统文化知识作现代意义的解读,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向现实生活回归,为学生提供民主性的、开放性的、科学性的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的角度与思路。 教师的角色改变了。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教师必须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课堂上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真正对象不是知识,而是学生,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在教学内容设置、课堂组织安排、

13、课下学习交流等各个环节,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交流讨论,唤起学生深层学习的意识,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见,教师正确的价值引导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扎实的专业基础、多学科的知识积累、灵活的驾驭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热情。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自觉地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作为我们教育的根基和创造之源,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播到学生的心里,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去。 三、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

14、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任何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更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一,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间接兴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点。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们意识到传统文化在认识社会、解读人生、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的重要参与作用,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同时,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和安排,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现行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教材从内容框架、编写体例、多媒体和网络

15、课件的编制和应用等各个方面,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图文并茂、富有特色,但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赖于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合理安排。 其二,培养学习的直接兴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根本。直接兴趣是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的动力。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式的拓展,多渠道给学生提供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和实践的机会,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这就是情境的价值。”设置情境教学可以有不同的依托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借助语

16、言、动作、图文、背景、问题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2.链接“真”的生活体验 传统文化教育要努力创造一种本真的教育。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但是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必须生动而贴近人心。“真”是文学艺术的生命,也是我们解读传统文化的着眼点。大学生普遍不喜欢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由于他们没有很好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一定要将对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真实的情感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要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更要注意对传统文化进行人文关怀和现代意义上的诠释

17、,让知识、生活和生命产生深刻的共鸣,使大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情感体验,含英咀华、陶冶性情,提高现实生活中的审美鉴赏力和认识分析世界的能力,自觉地欣赏美、追求美,按照美的规律去行事。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傅佩荣教授在讲授国学的时候,特别擅长寻找理论的阐述与现实的结合点。在讲授儒家“三年之丧”的人文关怀时,特别引述了美国一份心理学杂志的研究报告,来证实孔子两千年前的见地是多么的了不起,从人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以及伦理规范等三个层面上,让学生真切体验到儒家道义所蕴含的情感力量,从而告诉学生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家思想。这样的教学必定是有效的教学。将知识的学习与“真”的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真实体会到所学知

18、识的现实价值,从根本上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使得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3.融注“情”的动人力量 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传统文化承载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感和心路历程,这为情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感人至深、沁人心脾的美文营造课堂氛围,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以情动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带着充沛的情感进行讲解,用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情感体验,启发、唤起学生的共鸣,用“师情”架起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另外教师还应该特别注意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机会,将教学效果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调动

19、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体验,教师需要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学生表达体会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及时体会到学习的快感和收获,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还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4.培养“美”的鉴赏能力 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审美教育的功效。“所谓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审美活动培养人的审美情操,从而实现其心灵中的感性与理性的协调统一。”切实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使他们有更高的热情、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审美活动中,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从自发的文学爱好者提升为自觉的文学欣赏者、创造者,提高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就是将学生单纯的娱乐活动深化为培养、塑造学生艺术品格的素质教育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在提高教学层次,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生智慧、深邃思想、文化境界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创造性地阐释那些塑造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用美的意象去感染、影响学生,深化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认,通过传统文化的桥梁,建立学生与历史、社会、人生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放飞梦想、伸展胸怀,不断完善个人的人格修养,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以自由、积极的心态面对广阔复杂的社会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