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6276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崛起的脊梁,没有创新中国难以持续地和长久地以有形的实物资源交换发达国家无形的知识和技术资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本文对河北省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以及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探究,并初步探讨提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措施。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宝贵的人才资源,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离不开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培养出更多能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创

2、新型人才。 1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处于想象力创造力极强的年龄阶段。然而当前高校的开放式管理使大学生有着高度的自由,在课余闲暇之时,大部分学生与网络为伴昏昏度日,吃喝玩乐早已成为他们课余生活的主旋律。 1.1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大学生创新素质基础差。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们接受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灌输知识,不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大学生们的创新素质基础较差,给高校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带来了挑战。大学生创新实践与意识脱节。我国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宣传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很多学生都具备创新的意识,也知道它的重要性,但实际的情况是大学生的创新实践

3、和意识脱节,只是把创新停留在思想上,并没有付诸于行动在实践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环境不理想。校园文化和受教育环境等都属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一些高校虽然很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并没有提供一个理想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没有在校园文化和教育体制方面提供支持,没有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一部分学生虽然很有创新意识但是没有实践的平台。 1.2 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原因 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自身和外界两面都有局限,创新能力不足是现状。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我们主要从后天因素分析:传统教育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阻碍。传统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一

4、定的积极作用,让一些学生能够接受更高的教育,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只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使高校不具备创新意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动机。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新动机,它对于学生培养自身创新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同时也是造成创新实践和创新意识脱节的症结所在,在行动中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动机,有了方向和目标,才会有更多的兴趣和好奇心来完成它,才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创新意识的磨练。意志是人自觉的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自身的行动,积极的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现在的大学生在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中,不能坚持实践,不能把其当成自身的终身意识,这

5、都是缺乏对创新意识磨练的表现,畏惧心理、自卑心理等造成了这种现象。缺乏对创新能力培养环境的重视与建设。环境对一个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创新能力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这里所指的环境包括高校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学术环境和教育环境等,但是现在的高校对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不够重视和完善,高校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适宜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 2 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一种新的思想,并把它转化成行动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能力。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决定了它的创新能力。心理学上认为,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组成了人的素质,而产生新思想的能力就是人的智力,即创新思维能力,所以也可以

6、说创新能力的主要要素是创新思维能力和非智力因素。但是把新的思想通过行动创造一个新的事物,也需要一定的实践能力,这是要另外一个要素,创新实践能力。 2.1 创新思维能力 产生新的思想的能力就是创新思维能力。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思维的创新是行为创新的开始,它是行为创新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从新思想产生的角度来看,构成智慧的内在要素主要有知识、非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2.2 非智力因素 在认识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动力作用和调节作用上,因为它并不是直接的参与到认识的过程中,也就是说非智力因素不直接的承担机体内外信息的接收、加工、处理等任务,对创新人才的成长很有帮助,具有动力、引导、维持

7、、调节等多方面的作用。 2.3 创新实践能力 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就是创新实践能力。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层次和质量决定了它实践能力的高低。创新实践能力是实践能力的一种,它是一种创造新事物活动的能力,具备一般实践能力的所有特质。其实所有的实践活动都需要一定的创新性,但是创新实践能力比一般的实践能力更加的注重人的行为的创新性。 3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创新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而创新的关键就是人才,因此高校加大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必然趋势,因为未来不管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

8、创新,是经济竞争还是科技竞争,本质上都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3.1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第一要让教案与时俱进,及时的补充新技术、新知识到教案中;第二要创新教学手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抽象的知识,可以采取多媒体演示或是实物展示的方式;第三要创新教学组织手段,除了传统的讲授知识外,也可以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行结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3.2 鼓励教师多研究多创新 教师应该给学生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只有进行不断的学习,多研究多创新,才能在教学上增加自身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激发学生更多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因为学生会无

9、意识的模仿老师的行为,如果教师多研究多创新,也会激发学生更多创新的积极性。 3.3 学校应更加重视创新教育 要想在创新教育上取得进步,必须要把创新教育提升到学校的层面上,因为只是靠个别老师或学生来创新教育是很不现实的。首先,学校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当成自己的办学目标;其次,学校应该加大对创新教育的资金和物质投入,给那些勇于创新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活动的平台,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奖励那些在创新活动中取得优良成果的学生或老师;再次,学校应该和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平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了解社会现实的需求,从而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成果。

10、此外,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高校应该提供一些留学和出国访问的机会给学生,使其和国外的师生多一些沟通和交流。 3.4 社会各界应更包容学生创新 社会各界应该多包容大学生的创新,他们只是还在接受教育的学生,也许他们的创新思维很不成熟,创新成果也很不完善,但是绝不能一棒子打死,把他们的创新积极性扼杀在摇篮里,社会各界应该给予鼓励,帮助他们进行改良,因为芽发得不好未必不能长成参天大树,但是将根铲断就一定不会有大树长成。 4 总结 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都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社会各界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它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高校应该将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贯穿在教学、科研的始末,树立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标,不断的完善创新培养机制和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通过不断地尝试摸索,不断地思考总结,不断地提高,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