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化学分析技术》教学之问题教学法探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7886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化学分析技术》教学之问题教学法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职院校《化学分析技术》教学之问题教学法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职院校《化学分析技术》教学之问题教学法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化学分析技术》教学之问题教学法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化学分析技术》教学之问题教学法探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职院校化学分析技术教学之问题教学法探究 化学分析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是从事分析检验相关化学工作的基础。作为职业院校的老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分析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未知的积极性,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以及工作奠定基础。本文阐述了问题教学法应用于化学分析技术教学中的步骤,通过教师创设问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成知识点的学习。 问题教学法;化学分析技术;高职院校 G4 A 1673-1069(2018)25-147-2 0 引言 在目前社会中,许多行业都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如建筑业、石油化工业、医药行业等,在进行控制或检验的过程中,会频繁地运用到化学分析相关的知识。

2、因此,化学分析技术是高职院校化学相关专业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学生后续课程的基础课程之一。化学分析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它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化学分析、检验等工作奠定了基础。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具备初高中化学基础能力,思想活跃,具有一定的化学分析能力,但面对枯燥理论知识的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创建有效课堂,成为高职院校教师目前所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可通过开展任务型课程,就是以一系列学习性任务,如项目、案例、问题或活动为载体来组织课程内容,学习者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达成学习目标的课程,保证教师的教学任务有效的实施,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本文以化学分析技术课程为例

3、,就问题教学的实践进行一些探讨。 1 问题教学法简介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在讲课时采用提问的方法进行。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反映继续引导发问,如果回答不上来就会感到尴尬,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进行思考。这是俗称为产婆术的苏格拉底的辩论式对话,由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通过解决问题行学习”的基础,创立了“五步教学法”,也就是“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问题教学法1。他主张学生应自主学习,激发其创造能力和思维品质。在杜威教学法理论的基础上,克伯屈美国另一位教育家又创立了“设计教学法”,师生之间开展讨论后得出结论2。此外,布鲁纳美国心理学家

4、和教育家,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理论,开创了“发现教学法”,由老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面对矛盾,产生迷惑,明确研究的目标,再在教师的带领下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除此之外,前苏联教育家马丘什金、列尔耐尔和马赫穆托夫等倡导问题较学法,由教师引入问题,学生自己有根据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以及运用原先学过的东西和掌握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经验。 在我国,也同样有问题教学法的先例,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也就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由于好奇而自己探索,探索的过程中还可以举一反三,老师适时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求知。孟子也强

5、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依靠学生自求自得。 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如讲授法已不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方法教师讲得累,学生听的累,学习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已不再适用于今天的高职教育了。为培养合格的职业教育学生,我们应大力促进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教学法由来已久,从古代到现代都有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过程步骤也以完善,效果较传统教学法有很大的提高。问题教学法除了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提升综合素质,而且为实现教学目标启动事半功倍的作用。 2 问题教学法在化学分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以高职化学分析技术教学中称量误差的减免为例,从“明确任务

6、-制定计划-执行计划-结论验证-交流总结”五个步骤实施。 2.1 明确任务 明确任务即提出问题。问题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创设问题是很关键的一步,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问题,必须是在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充分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提出了的。而且还应根据人们对于了解认识事物的特点来设置问题。认识的过程一般是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因此在创设问题时,要由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在化学分析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称量误差的减免是化学分析中一个基础性的内容,单纯的文字概念枯燥乏味难于理解记忆。采用问题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的种类有哪些”通

7、过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促进自主学习。 2.2 制定计划 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常常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者其他自主形式进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讨论,集思广益,收集信息,分析如何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例如称量误差的减免,里面包含了多个内容,称量、误差、误差的减免就是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便于进行后面的内容。 2.3 执行计划 此过程就是学习为解决问题所必须掌握的的知识和技能。根据上一步骤所罗列的知识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通过查看教材,实际操作等方式来学习,最终落脚点是解决问题。在实际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有时不够全面、深刻、准确,在这种情况下

8、,教师要根据情况进行补充,或者由其他学生补充,或者再次分组讨论,不拘形式,务求将问题解决。通过这种自主的方式获得知识点,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更加深刻,比单纯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再是痛苦的。 2.4 结论验证 在分组讨论后,各组得出了初步的结论,但结论的正确与否不确定,就要求进行组内的验证,教师适时指导。可以通过与教材上的知识对比,也可以通过实践来进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同时也是一个复习旧知识的过程,既强化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 2.5 交流总结 这一过程也极为关键,是知识的系统化和拓展的过程。要求每组指派成员对小

9、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整体总结完成后,由教师进行评价总结。通过交流总结,不仅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强化,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文化素质,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通过五步完整的实施问题教学过程,问题教学其实质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和创设的问题不只要符合课本的知识结构,还应该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一致,并且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通过客观事实推论道理,结合实际更有利于对于理论的理解。 3 结束语 不同于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问题教学法是一种由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

10、独立自主的学习、思考,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将问题教学法应用于化学分析技术教学中,在实践中摸索成长,现已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了课堂效率,改善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困难的情况,并且也有效的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教师创设问题,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自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陈述表达等多种能力。同时,问题教学法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课堂的参与程度提高。 现代教育中,我们不断的提倡素质教育,身为高职院校老师的我们应致力于提高课堂效率,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们领会探究问题的乐趣,为学生创建一个提升能力的舞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陈述表达能力等,

11、让教学和学生的能力联系起来。 参 考 文 献 1 敖洁.问题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3(4).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

12、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2 余德生.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新课程标准下运用问题教学法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2018,21(8).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3 孙燕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