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分类扫描之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形象分析与探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9353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分类扫描之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形象分析与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4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分类扫描之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形象分析与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4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分类扫描之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形象分析与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4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分类扫描之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形象分析与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分类扫描之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形象分析与探究.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分类扫描之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形象分析与探究 【考点阐释?考情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高考中属于选考内容,“欣赏作品的形象”系“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探究”包括三个方面,能力层级为F,是高考中重点考查的内容,我们在复习备考时应予以重视。 考试大纲关于“探究”的三个考点是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1(一)是指探究文本自身,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二)是指探究文本的人文背景,即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

2、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述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不同的角度”包括作者、读者、文章中人物;意象、价值、表达方式、背景;社会、政治、教育的角度等。“不同的层面发掘”即对文本作出深浅程度不同的认知和解读,可从情感、哲学、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 “丰富意蕴”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伦理、道德、生命的意义等,包括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包括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作品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一种综合体。 “民族心理”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它是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

3、化的沉淀过程中形成的,通过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表现的,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行为、交往方式以及艺术、体育活动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主要包含三个要素,即人性、理性和超越性。人性即对人的尊重,强调维护人的尊严,亦即“人道主义精神”;理性即对真理的追求,对真理的思考,是广义的科学精神;超越性即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亦即人类关怀、生命关怀。 换言之,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深怀忧虑;对自然和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

4、反思、审视自我,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考点2指借助作者同文本对话,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背景角度解读文本;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即利用文本内容去探究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和意图。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创作背景”指作者创作作品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和心境等。“创作意图”则指作者创作时的动机、态度和风格等。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是对一个文本产生和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忽视。 考点3是阅读者的一种再创造阅读,是一种自由的、体验的、有差异的阅读。阅读文本从中获得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有益启示。有一句大家熟悉的话叫作“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指的是一个阅读者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人物形象通过

5、阅读应得出自己的评价,能分辨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从而进行个性化的探究。 “个性化”指的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来对文本进行“自己的”特有解读。“有创意”是说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因袭他人的现成说法。 欣赏作品的形象。小说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其他艺术形象。一般以欣赏人物形象为主,可欣赏主人公形象,也可欣赏其他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主要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来完成。 考情分析2018年全国共18份高考试题,全都有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从文本看,选择小说的有6家,即新课标卷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外

6、国小说)、新课标卷峡谷(阿城)、山东卷活着(余华)、辽宁卷圣诞夜的歌声(外国小说)、湖南卷未婚妻(外国小说)以及重庆卷枪口下的人格(徐树建),其余卷均为散文。 【真题举隅?解题说明】 JZ(一) (2018年新课标卷) JZ峡谷 JZ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

7、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

8、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

9、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也不说话,只伸手从胸口掏进去,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

10、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工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问题 (3)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分

11、析人物形象的特点。要抓住文本对骑手的外貌、神态、动作和细节描写进行简要的分析,还应结合小说的主旨,挖掘人物的神韵。可从外形、举止和性格三方面作答。 【答案】外形相貌不凡身强体壮,肌肉结实,有着质朴自然的力与美;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崎岖,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生活小节,粗犷而又野性。 (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属于“探究”之考点2。探讨小说作者的写作意图离不开对小说三要素及主题的理解。作答时应考虑峡谷与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及艺术手法的关系。宜结合对小说的内容理解具体、分条回答。 【答案】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对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中不可缺失的内容;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的性格起着关键作用;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是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第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