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浅探.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0171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浅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浅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浅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浅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浅探.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浅探 初涉教坛,笔者就被叶老的“教是为了不教”、“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即为善教”的教育理念折服,更为他“上课时候令学生讨论,教师做主席”的这一教育模式所深深吸引。这一教法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物理课堂的探究式教学法。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开展的教学活动。探究式教学法强调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烈的兴趣,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和作用;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

2、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课堂教学选用探究

3、式,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等等。这些都是改革班级授课制的有效做法,若能结合实际去应用,将可以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情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探究式教学可按以下程序进行操作创设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探究、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总结应用结论。本文谈谈笔者对“平面镜”一节,采用探究式教学的尝试及体会。 1 创设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 首先让学生欣赏几幅美丽的图景,这几幅图给人以美感,具有对称美。物与像关于一个平面对称,而这个面在日常生活中就称为平面镜。引入

4、“平面镜”,并给出其概念。 先看一段有关平面镜的视频“浇不灭的蜡烛”,蜡烛在水中继续燃烧,这可能吗? 创设问题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原来看上去的蜡烛仅仅是在玻璃另外一面的一个像,这个像是一个虚像,而玻璃就相当于一个平面镜。 提问学生那么到底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 2 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 请同学们回忆照镜子的过程或者拿出手边的镜子,对着镜子看镜中的物体,平面镜中的物体与像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为什么这么猜想?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猜想记下。通过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小组进行讨论,并且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 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象? 像

5、与物体是否等大?物体运动时像的大小是否变化? 像的位置与物体的位置的关系? 3 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设计实验及进行实验步骤。 实验器材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白纸、铅笔 首先考虑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怎样测定像的位置?为什么实验中要用到透明的玻璃板,而不用平常用的镜子?玻璃板放置的时候有什么要求? 引导学生逐步学习应用到自己的探究中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 (1)学生动手独立设计,如何在实验中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确定本组最佳设计方案。(3)指名三个完成设计的小组把设计步骤放在投影仪上,并请各小组代表讲述本组的设计思路

6、。(4)师生共同探讨各组设计的优缺点,补充整合,作为实验探究的步骤。(5)学生按组,合作拟订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如果教师直接给出实验步骤及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降低,而学生单靠自己独立设计,学生的困难太大,自信心和积极性也会受到挫折。所以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合作探讨很重要。 讨论交流师生共同补充、整合完成设计的方法,层层递进的让学生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教师点拨下逐步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学生充分置身于探究科学奥秘的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及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提高学生

7、科学探究的能力。 4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及收集证据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5 分析与论证 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对各组实验情况进行点评,内容包括实验方案、实验效果、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请两个完成实验较好的小组派代表将实验表格数据写在黑板上,并向全班同学讲演本组的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论。并与实验前本组的猜想进行比较。教师进行点评、小结。通过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并且让学生知道对于物理问题,首先大

8、胆猜想,然后通过实验研究来检验猜想是否正确。 6 评估与交流 (1)各小组互相交流实验数据,是否符合我们总结的规律?还存在什么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交流讨论,明确实验中用刻度尺量长度时有误差,但从大家的数据整体分析可以看出实验结果应该是可靠的。这样,让学生 发现问题,解开学生的疑点,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各小组小结本节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方法。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课后进行交流。 整堂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合作下,通过实验探索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主动地探究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 总之,探究式教学的特点是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由间接被动 (下转165页) (上接145页) 地接受知识变为通过学生主动地探索获得知识,注重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动性。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及成功的喜悦,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在教学中, 教师要研透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潜在力,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合作的关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程序,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则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