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节到人”自主学习模式下物理例题的教学功能分析.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0958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包节到人”自主学习模式下物理例题的教学功能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包节到人”自主学习模式下物理例题的教学功能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包节到人”自主学习模式下物理例题的教学功能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包节到人”自主学习模式下物理例题的教学功能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节到人”自主学习模式下物理例题的教学功能分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包节到人”自主学习模式下物理例题的教学功能分析 所谓“包节到人”,指的是将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各节内容都下放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那么,这样一种模式下是否需要我们教师提供例题呢?当然,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精选例题,这是教师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的重要体现.虽然物理教学中题海战术备受诟病,但是教师也不能因噎废食,毕竟物理习题还是学生强化认知、训练思维的重要载体.因此提升习题质量,发掘隐含功能也是优化初中物理课堂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欧姆定律一节的例题教学为例,就“包节到人”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初中物理例题的教学功能如何挖掘谈谈笔者的浅见. 1依托基础例题,发挥其示范

2、性功能 基础例题对应的物理情境较为单一,问题比较直白,学生在对其进行处理时,只需直接运用物理知识就可将其解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对相关问题的处理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方法,因此,例题设计凸显基础性,有助于缩短学生思维与答案的距离,教师再辅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能发挥较好的示范功能.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网络的一个重要节点,围绕欧姆定律的试题往往能对学生电路认知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教师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处理时,必须由浅入深,逐渐渗透相关能力的训练.因此,新课教学过程中,第一道例题应该立足基础,物理情境不能太过复杂,在物理公式的运用层面上应该单刀直入.此外,例题的处理,教师要

3、做好规范性问题处理的示范,突出物理模型的建立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物理问题的处理不是数学公式的演算,进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合理运用规律解决电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题1生活中我们经常用验电笔探测导体是否带有较高电压,为了限制其在探测过程中产生较大电流,其内部有一块阻值较大的电阻.现在有一只验电笔内部的电阻阻值为800 k,氖管和人体电阻远远小于该值,可忽略不计.请问在对家庭生活用电进行检测时,流过人体电流最大为多少?该电流对人体有危险吗? 这个例题属于对欧姆定律的直接运用,基础性很强.教师将本题引入课堂的目的,就在于给学生提供此类电路问题最为合理的解题示范.基本流程如下(1)示范怎样审题.审题是处理

4、一切物理问题的第一步,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能解析物理情境,对已知条件进行整理的同时,完成物理模型的构建.就本题而言,已知条件的整理包括,发掘隐含条件家庭生活用电电压为220 V,本题中电阻单位是k,必须将其统一为国际单位制,即验电笔内部电阻为8105 .有关模型原本为220 V电压加在验电笔内部电阻、氖管和人体所构成的串联电路,又因为验电笔内部电阻太大,则可认为220 V电压直接提供给它;(2)示范怎样建立规律.这属于分析问题和思路选择的过程,要求学生通过比对已知与所求的关联,从繁杂的物理知识中选择出与之切合的规律,以此为基础构建方程.本题需从电流的决定因素出发,因此可从欧姆定律入手解题;(3)

5、示范怎样书写解题过程.前两步都属于问题解决的探索和思考,最后这一步属于解决方案的直接描述.教师将完整的解题格式板演出来,并提醒学生字迹工整,字母和符号要规范、恰当. 2依托变式例题,促进学生巩固和活化认知 教育实践中,我们一直倡导举一反三.放在例题教学中,就是通过已有例题情境和条件的变更,或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提出问题,从而形成例题的变式.依托变式进行教学,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和方位对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有助于学生理顺物理规律间的因果关系,促进有关知识的融会贯通.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方法逐渐形成的时期,其抽象思维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因此,教师也要立足课堂,促使学生解决问

6、题的思维由“经验型”向“分析型”转换.教师以基础性例题进行解题示范之后,再将变式例题呈现出来,让学生巩固同类问题的处理方法,并让学生提升相关规律的认识.欧姆定律的例题教学中,笔者在例题1讲解结束后,对问题的情境稍作改变,并相应改变例1提问的角度,设计出如下例题. 例题2某款电视机遥控器上配有LED指示灯,该灯珠在2.6 V的电压下,能正常发光,且电流为0.4 A,试求该灯珠的电阻?若要使灯珠电流为0.3 A,则需在其两端提供多大电压? 与例题1相比,例题2变换了相关条件和提问角度,问题一是立足电压和电流已知,通过学生对欧姆定律变形式R=UI的理解和应用来求解电阻;问题二则是结合已求电阻和给定电

7、压,通过学生运用欧姆定律的另外一个变形式U=IR来求解电压.本题将问题的情境进行了调整,问题的主体由验电笔更换为指示灯,但是所用知识还在原题范畴以内.问题的设计也较为单一,在没有发生科学性错误的前提下,数据也尽量简单而合理,防止繁琐的分析和运算弱化学生对基本规律的巩固.这一例题对学生有以下几点作用(1)巩固有关欧姆定律的基本内容和推论,巩固例1中规范化解题的具体操作;(2)熟悉电阻的定义式,并能结合一、二两问的不同情境,了解电阻不受电流和电压影响这一思想;(3)活化有关认知,能灵活运用相关物理规律解决问题. 3依托综合例题,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基础例题和变式例题在新授课阶段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

8、是如果仅仅限于将此类例题拿给学生处理,那么一方面简单的问题与实际的物理问题相去甚远,学生的训练过于简单,则无法获得相应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简单的问题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刺激,学生的学习激情会受到挫伤,因此课堂上安排一些综合性的例题就很有必要.所谓综合例题,一般会涉及到较多的知识点,研究对象的选择或研究过程的界定都需要严谨的分析.将此类问题运用于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物理认知进行整合性构建,有利于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更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理论上,教师将综合例题引进物理教学对学生发展大有裨益.实际效果如何却要看相关例题的质量.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七拼八凑,刻意将一些问题整合起来形成综合题,

9、而应该立足于更为真实的情境,从物理知识的内在关联出发设计例题.以欧姆定律一节为例,生活中的实际电路就是现成的问题情境,合理选择,精心加工就能成就高质量的综合题. 例题3一天,大宝的妈妈在用电饭锅烧饭的同时,也在用电熨斗熨烫衣服.已知这两件家电的电阻分别为48.4 和96.8 ,且电饭煲的工作电流为4.5 A,试求为保证两件电器正常工作,大宝家的保险丝熔断电流至少为多少? 本题基于生活化物理情境的问题设计,综合性很强.问题中出现了两个研究对象,并且涉及到电路连接方式的判断,具体解决要用到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基本规律以及欧姆定律.本例题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对实际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复习家用

10、电器间的并联关系;(2)引导学生思考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并能结合欧姆定律的理解,让学生推导出并联电路分流的特点与电阻成反比,即电熨斗的电流为电饭煲的一半;(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保险丝熔断电流的含义,进而结合并联电路干路与支路电流的特点,求解出本题答案. 总而言之,例题的设计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范本,旨在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力的提高.本文从三个方面就“包节到人”自主学习模式下初中物理例题的编制和教学功能谈了几点笔者的看法,教师利用编制好的例题,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思维,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程进行实时的监控;另一方面又利用学生成功后的喜悦强化了学生的自信及自主学习的意愿.使学生更愿意积极地投入自主学习.当然,例题功能挖掘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所以在这里笔者认为必须本着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空间与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