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主问题”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2272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乙己》“主问题”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孔乙己》“主问题”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孔乙己》“主问题”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乙己》“主问题”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乙己》“主问题”教学设计.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孔乙己“主问题”教学设计 【设计缘由】孔乙己作为鲁迅先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历来以其构思剪裁精巧出众,意蕴丰厚耐人寻味而为广大学者所研究。1956年,孔乙己第一次被收录到中学语文教材中,至此以后,它就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编选的热门篇目。然而,看似这样一篇经典短篇小说,一线教师却普遍觉得“难教”,问题出在哪?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提问,老师的提问没有发挥好启发、引导学生的作用,以至于造成学生理解问题的浅表化,使得教师的课堂成效大打折扣。1993年3月,余映潮老师在对上海市特级教师徐振维<白毛女> 选场作教例评析中首次提出“主问题”设计的概念。所谓“主问题”设计,即“主问题

2、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1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为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这篇小说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拟从叙述视角出发,对孔乙己教学作出如下设计。 【设计展开】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的叙述视角 (二)认识孔乙己的艺术形象 二、教学重点 把握孔乙己的形象特征 三、教学难点 体会“我”对孔乙己态度的前后变化 四、学习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曾经学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引入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1本文的叙述者是谁?从文中找出依据并用横线划出。 明确二十

3、年后的“我”。 1.追忆的标志性语言“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所以至今还记得”,“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等等。 2.关于孔乙己动作、神态的假想“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问题2二十年后的“我”叙述了几件事情?找出所在段落并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1)孔乙己对“窃”书还是“偷”书的争辩。(第四段) (2)孔乙己教十二岁的“我”写字。(第七段) (3)孔乙己给儿童发茴香豆。(第八段) (4)孔乙己偷丁举人家书被打折腿。(第十段) (5)孔乙己最后一次在酒店喝酒。(第十一段) 问题3二十年后的“我”是怎样叙述这五件事?下面我们分别研究。 (1

4、)定位第四段叙述的第一件事情,细读并回答问题 酒客看到孔乙己的伤疤,说他是偷书造成的,此时,孔乙己的神态、语言,说明了孔乙己的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强调身份意识;迂腐、死要面子。 孔乙己偷书的确是坏习惯,那在酒店中,孔乙己的品行在“我”眼里又如何? 明确品行好,不欠钱。 (2)定位第七段叙述的第二件事情,这里是“我”与孔乙己的第一次交锋。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孔乙己的表现 十二岁的“我”的反应 性格分析 “你读过书么?” 略点头 孔乙己对晚辈的关照、真诚、爱炫耀 十二岁的“我”无知、势利 “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心理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 外显回过脸,不理会。 等

5、许久,恳切,“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 极高兴,长指甲敲着柜台,“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 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写字,见我不热心,叹气,极惋惜。 (3)定位第八段叙述的第三件事情,细读该段并回答问题。 孔乙己用手“罩”茴香豆这一动作(老师模仿该动作,再做“捂”的动作),“罩”字能否换成“捂”,简要说明。 明确不能,前者能看见豆,后者看不到,“罩”能表现孔乙己的童趣。 孔乙己弯下腰和直起身说的话是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意思,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前者是普通人说的口语

6、,后者是读书人说的书面语,反映科举对人毒害深。 (4)定位第十段叙述的第四件事情,细读并回答问题。 同为读书人,为什么丁举人可以打孔乙己? 明确两种读书人地位悬殊,通过对比,反映了当时民国时期本该是法治社会,丁举人却目无法纪,用礼教代替法,讽刺了当时科举制度的黑暗。 孔乙己的此次遭遇是通过酒客的口来说的,能否通过掌柜的口说?为什么? 明确孔乙己的遭遇有偶然性,照应“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对其遭遇作了交代。 定位第十一段叙述的第五件事情,这是“我”与孔乙己的第二次交锋,细读并回答问题。 开头的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 明确秋天具有萧瑟、凋零的感觉,为孔乙己的悲剧创造氛

7、围。 在第一组对话中,“我”眼中孔乙己的形象发生变化没有? 明确“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在第二组对话中,掌柜提到欠酒钱,此时孔乙己的回应是什么?提到偷东西呢?从中又能看出什么? 明确承认欠钱,表现人品好的另一处;同时用行动争面子,极力维护人格尊严。“不十分分辩”“不要取笑”“低声说”看出孔乙己无力回应,并含有哀求意味。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此时“我”的态度如何? 明确同情。 问题4二十年的“我”除了写与孔乙己相关的事,文中有整整一段不是写的他,而是“我”,哪一段?为什么? 明确第二段。从中可以看出,小伙计地位低

8、下,在与掌柜、酒客的关系上,与孔乙己的处境有些相似。所以,小伙计在生活和心境上的单调无聊,为下文更细致地观察孔乙己做了铺垫。虽然小伙计曾附和着笑,但与其他人有区别,他以一种带着某种孤独感和压抑感的人物角色出现在故事中。 问题5二十年后的“我”这样叙述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二十年后的“我”既冷眼“看”了酒客、掌柜怎样“看”孔乙己,也冷眼“看”了小伙计怎样“看”掌柜、酒客与孔乙己,他站在更高的位置上俯瞰所有人,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孔乙己的故事”和小伙计的“叙述”。他与他们是“看与被看”的关系,而且态度是双重否定和嘲讽。 问题6经过上面的分析,你们有没有体会到二十年后的“我”前后态度的变化?这种变化

9、是什么?简要说明。 明确有,根据文本,他对孔乙己的态度由一个从旁观者的“客观与冷漠”到“附和着笑”参与故事,被同化再到“同情”,然后是“自省”的过程。成年“我”与故事本身存在着二十年的时间差距,这使反省成为一种可能。 问题7学完整篇课文,你们觉得在“我”的眼中,孔乙己死了吗?结合课文说明理由。 明确“我”认为已过去20年,孔乙己大约是死了,这是一种猜测,然而这种猜测又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就是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惨状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可能让他活下去的,暗示小伙计复杂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布置 (一)鲁迅的祝福与这篇文章的叙述相似但又不同,请大家试作比较。 (二)以“孔乙己的悲喜人生”为题,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则随笔。 【设计反思】学习本篇小说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叙述笔法,设计中以7个问题为主导,每个问题下都暗含人物发生的事件、人物间的关系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让学生逐层分析体会,在理清人物关系的同时,总结出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其他人物的特征和当时整个社会的特征。 注释 1余映潮.对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 .河南教育,2018,(3). (史卓霞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第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