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品评.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2320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品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品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品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品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品评.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品评 【教学片段一】 师第一课时,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得很流畅了。下面,老师想报几个句子让大家听写,可以吗?(1.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2.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生听写,对照屏幕批改订正) 师猜猜看,老师为什么听写这两句话? 生因为这两句话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特点。 【评析】在复习导入时,教者让学生听写了两句话,“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这两句话点明了庐山云雾的特点,是第2、3两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学生在听写两句话的过程中,不仅做到正确书写,也学会了关注文章的关键句,为后续教学触摸语言,深入浅出地交流奠定了基础。这样的听写设计,不仅是一个复习环节,也暗

2、合了本课的重点,接下来的教学也依此展开。 【教学片段二】 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特点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用笔勾画出相关词句,再在小组中交流。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的? 生我从“刚刚、转眼间、明明、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这些词句中看出庐山云雾是瞬息万变的。 师如果把这些词都换成“一会儿”好不好?自己读读看。 生感觉不好。都换成“一会儿”读起来感觉一直在重复。 师语文用词讲究变化,这些词语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表现得淋漓尽致!你能读出云雾的瞬息万变吗?(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只有这四种变化吗? 生不止这四种变化。

3、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我从省略号知道的。 生我从瞬息万变的“万”字中看出来的。 师还会有哪些变化呢?(出示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 ,转眼间 ;明明,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 生刚刚还是一只可爱的小绵羊,转眼间就变成了一串甜甜的棉花糖;明明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北极熊,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香喷喷的奶油蛋糕。 【评析】用“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特点的呢?”这样一个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自主阅读,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有了自己的感悟后,先试着和小组中的伙伴说一说,在和伙伴的合作交流中,思维在不断刷新、完善。正是因为有了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小组讨论

4、为前提,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和点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形象的比喻、不同角度的观察等写作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体验和探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反复揣摩文本的语言,用心体味文本的意蕴,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片段三】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关注一下第2、3两个自然段,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个自然段都是先用一个中心句概括,再进行具体地描写。 师你真会发现,这样的构段方式叫总分式。 生作者想象很丰富,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师作者正是用了巧妙的构段方式,再用形象的比喻,把庐山的云雾描写得如此令人神往。请你也用总分的构段方式介绍一处景或一种事物,如果能用上一些比喻句就更棒了。(生练习仿写,交流点评) 【评析】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无论在结构特点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具有鲜明的特点,教者抓住文中形象的比喻手法、总分的构段方式这些特点,从语言文字入手,由外及内,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模仿。学生感悟了文本的语言之美,领悟了文本的形式之美,再学以致用,就更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当学生练习了片段写作后,读一读,评一评,改一改,也必不可少。教师如果能发挥教学智慧,抓住有效生成,再次对照文本,引导学生明白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学生的语言表达会更加顺畅,更加灵动。 (南京市南湖第二小学)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