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推导的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2364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推导的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推导的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推导的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推导的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推导的教学反思.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推导的教学反思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维方法既是一个教学重点,又是一个教学难点。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回顾这几年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只要做到师生互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在教师的引领下,倡导师生的思维对话,鼓励学生个性思维的发挥。实践证明,是能够突破这一难点的。笔者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把问题交给学生思考和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把这一教学过程的教学片断呈现给大家。 师本节我们来学习等比数列的求和,同学们以前都学过哪些数列的求和呢? 生1摆动数列,常数数列, 等差数列。 师好,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呢?它的推导方法是什么? 生2倒序相加,就是利用与等差

2、数列的首尾两项等距离的两项和相等,这一道理推得的。 师好,那么对于我们刚刚学过的等比数列 ,它的前 项和如何求呢?不妨我们先从一个具体的等比数列入手,比如课本开头的求 1,2, 的和。 同学们开始思考和尝试。 很多同学在尝试使用倒序相加法,失败了。再尝试把每一项算出来再相加,也失败了,这时,我适时地提出建议求和的过程,实质就是设法减少项数,同学们不妨沿此思路想一想,有了思路的同学可以随时发言。 经过一番思考后 生3我会了 记S64=1+2+22+23+263 把式两边都乘以2,得 2 S64=2+22+23+263+264 得; S64=264-1 师好,该同学把减少项数作为突破口,解决了这一

3、求和问题,那么如何求一般等比数列 的前几次和呢? 生4按照减少项数这一思路 设 式两边同乘q得, 得 师做得很好,但在由式得式时,不应注意什么问题吗? 生5必须按q的取值情况进行讨论 q1时, = q =1时不能这样运算。 师那么q=1时 怎样求呢? 生6q=1时数列 为常数数列, = 师好,同学们考虑问题全面、细致,有很好的思维品质。综合以上同学们的结论是, (q1) 生7老师,还有别的求和方法吗? 师问的好,肯定有。我们求的是等比数列的前几项和(特别重读“等比”二字)。请同学们继续讨论(经过约2分钟后) 生8“等比”二字使我想起了等比定理,因此还可用等比定理来求,步骤如下 = = = =q

4、 =q 即 =q 另外一个同学则给出了第三种解法 生9 (q1) 师用本节所学知识求 请同学们课后完成。 反思本节课中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我看到了学生潜能之所在,同学们竟能在我一句话的启示下,使重点难点得以突破,这是我课前始料不及的。当用第一种方法推得求和公式后,处于思维高度活跃状态的同学们,不满足现状, 进而还渴望有新的方法产生,我因势利导,又出现了第二种、第三种推导方法。从学生身上我看到了新课程理念的威力。只要大胆还思维、还时间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得知识的机会,激发学习热情,点燃思维火花,学生就能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的问题情境、新的知识进行同化。事实上,这三种不同思路无一不是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完成的。 这节课我只是发挥了组织者、推进者和指导者的作用,而学生是实实在在的主体活动者,在与同学们的共同研究中,他们的思维在思想的交流、碰撞和启发中得到了激活,从而使这节课在热烈的气氛中,学生获得了情感上的体验和知识的补充。 _ 收稿日期2018-05-12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