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先”,让数学教学生机盎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3004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个“先”,让数学教学生机盎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个“先”,让数学教学生机盎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个“先”,让数学教学生机盎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个“先”,让数学教学生机盎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个“先”,让数学教学生机盎然.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三个“先”,让数学教学生机盎然 学习“圆的认识”先思考后呈现、先自学后合学、先探究后欣赏,在层层铺染、不断推进中促使孩子们的心、思维、情感打开,“圆”所具有的文化版图和数学原野的边界在扩展。引领孩子们在数学的密林深处,或自主探索,或多重延伸,或登高望远,这才是数学的魅力,也是数学学习的应有之义。 尽管“圆”和其他平面图形一样平平常常,但这并不妨碍“圆”一定是赛课中最常见的一个课题。因为它切入的角度太多,因而完全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和特殊的魅力。如何“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如何去发现和寻找“圆”的更多奥秘和魅力,需要教师多一些等待和放权,给予孩子们更多自主探索延伸的自由和空间。 一、先思考后

2、呈现 听过一堂北师大版“圆的认识”的公开课,上课伊始,教师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了圆规的一只“脚”固定在一个点上,另一只“脚”沿着这个点“华丽”地旋转一圈的动态过程。 刚刚上课,这样的声光色真的好吗?对于孩子们理解“圆”的奥秘和核心概念有好处吗?窃以为,这样的教学尽管趣味浓浓,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孩子们的头脑中对于“圆心”的概念,以及“半径有无数条,为什么凭一条线段就可以确定圆的大小”这样的核心概念还模棱两可之时,就急迫地动态演示“圆”的形成过程,无疑有点过早。窃以为,在出示这个动态多媒体课件之前,不妨引领孩子们思考以下问题 “长方形需要两个数据确定大小,正方形只需要一个,不同的三角形

3、需要不同的数据,那么确定圆大小的数据在哪里呢?自己想一想,再画一画。” 显然,这样的设计是从半径切入的,但是这里的切入和上面的“动画演示”截然不同。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推动着学生找半径、找直径,彼此分享、交流、补充实践证明,孩子们正是带着对这一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与开掘,“圆的特性(轴对称)”等诸多极具内涵的数学问题才得以深刻探讨与深度认知。可见,先让孩子们自主自悟,然后动态呈现,应该成为教师执教此课的一个重要视点。 二、先自学后合学 “基于数学素养发展的学习,需要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师在一旁提供帮助与建议,减去直接的命令或指挥,加上更多的对话与分享。”的确,好的数学课堂就是教师尽可能地放权,给予学生

4、更多自主自悟的机会,先自学后合学,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 曾经听过很多“圆的认识”的课堂教学。很多教师在引领学生初步建立“圆”的观念后,都会向学生抛出以下(或类似)问题 1.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 2.什么叫做圆心、直径、半径? 3.圆规为什么能够画圆?它有什么特性? 4.“圆”的中心位置由什么决定?半径决定圆的什么呢? 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可谓不全,基本覆盖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这些都是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吗?假如学生本就对“圆规为什么能够画圆”这样的问题知之甚详,师生又何必继续“纠缠”于此呢? 窃以为,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可以引领孩子们自己探讨以下问题对于“圆

5、”,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你认为“圆”仅仅是区别于其他的平面图形吗?它和其他直线平面图形之间有没有内在的关联?请大家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经过这样的放权,孩子们头脑中的圆,就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圆”,而是自己愿意探究的“圆”。可见,懂的就不学,不懂的才学;不是对孩子们已经知道的“圆”进行纠缠,而是对一个“未知的圆”“神秘的圆”进行多方面的探索,真正体现先学后教的思路。 三、先探究后欣赏 “我们实施教学时,不能止于文本,否则学生的生成空间不大,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就“圆的认识”而言,感受“圆”的神奇魅力,不仅仅是自主自悟的过程,同时还可以从宏观的视野丰富

6、学生的认识视阈。从课堂中的“圆”走向生活中的“圆”、现实中的“圆”、历史中的“圆”,让孩子们抓住“出墙的圆”多多“较真”,让教学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增量”。 比如,就“圆的认识”可以设计以下拓展题 1.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水管是圆的,许多容器也是圆柱形的,如脸盆,水杯,水桶等等,为什么要用圆形?用同样长度的材料围成一个三角形或四方形或圆,其中面积最大的是什么? 2.引领孩子们通过PPT课件欣赏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 从拓展1到拓展2,其实是一个由探究到欣赏的过程,真正符合孩子们由浅到深、螺旋发展的认知规律。的确,由“解释自然中的圆”到“欣赏人文中的圆”等活动,在层层铺染、不断推进中促使孩子们的心、思?S、情感在打开,“圆”所具有的文化版图和数学原野的边界在扩展。引领孩子们在数学的密林深处,或自主探索,或多重延伸,或登高望远,这才是数学的魅力,也是数学学习的应有之义。 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