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干预式人本化教育实践与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3108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干预式人本化教育实践与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干预式人本化教育实践与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干预式人本化教育实践与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干预式人本化教育实践与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干预式人本化教育实践与研究.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干预式人本化教育实践与研究 区别于中小学课程体系安排,大学课程体系留给教师和学生共处的时间普遍缺乏,因此,教师给予学生们的个性化、人本化的关注严重缺失,如何弥补这样的缺失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干预式人本化教育实践与研究”,成功解决了此问题,汇成此文,共勉同仁。 0 引言 现如今,大学教师普遍选择了 “上课 Hello,下课 Bye Bye的简单教育流程”,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几乎是除了课堂之外,没有其他的交流时间规划。因而,个性化、人本化的教育便变得困难重重,甚至是无法实现。教师几乎无法做到全面地关注到群体中的个体。一学

2、期下来,学生甚至说不出任课教师的姓名;对于教师而言,带过两年的班级,或许也只是对大多数学生面熟,而无法唤其姓名。本人担任专任教师10年之余,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学教育中,学生个体受到教师的关注度越高,其在该教师的课堂表现则越积极,作用于其相应科目学的学习成绩也会相应的提升。当然这一结论还需要通过本项目研究,用实际的研究数据科学化说明和定论。个性化、人本化的教育固然是很好的,可对于大学教师尤其是大学公共课程的教师,在学校的时间主要是上流动班级的课程,如何捡起点滴时间用来关注大学生个体呢?本人认为只有借助网络信息化平台,利用网络交流的时、空灵活性,才可能实现对学生普遍的个体化、动态化的关注,从而建立起

3、实实在在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大学教育! 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20世纪80年代后,师生关系的理论探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文献资料也不够多,而且这些理论研究的共同缺陷在于没有从交往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更不用说通过网络交际来进行研究了。主要研究包括黄崴教授在“教育与研究”上撰文指出主体性教育在过去20年间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探索与争鸣阶段;理论研究的深化阶段;主体性教育的实践探索阶段。可见师生关系不仅进入了学术视野,而且成为实践和实验的对象。2018年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发表的“对学生主体的再认识”一文很有代表性。这篇文章认为其一,学生是主动的客体;其二,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其三,学生是“

4、主动的客体”与“受动的主体”的辩证统一。显然,这些理论观点内含了逻辑矛盾,与教育中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倘若人们肯定学生是一种客体,那么就必须承认学生作为客体的受动本质。作者分离了师生之间的主体际关系,即在把教师当成主体时,忘记了学生同时也是主体而不是单纯的客体;把学生当成发展主体时,看不见教师主体的存在。和学新“教学主客体关系的层次分析”可以说是主客体关系说向双主体关系说过渡的代表性文章。顾建军博士著文认为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在其现实性上集中表现为教育的双主体特征。冯建军博士论文“交往的教育过程观”批判了主客体关系说。在其著文中,他积极引进了交往实践的思想,推动了师生关系的研究向深层次发展。

5、 师生交往的中介客体主要有文本、话语;网络、设备;交往方式等。中介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又是历史的,对交往主体具有约束性和决定作用。它对师生交往具有决定影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与教师的主体精神的交流和沟通,是双方主体都在场的、有完整人格参与的师生交往实践活动。它具有四个特点(1)民主自由;(2)平等合作;(3)互敬互爱;(4)合理合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需遵循相应的原则。 本项目研究是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网络环境提供了自由、平等的交流氛围,能够更好地拉近心灵上的距离,网络交际平台可以很好地满足以上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特点。该项目研究成果也将是对现有师生关系理论及教育哲学的有力补充,带有现代化、信息

6、化的时代特征。研究成果实用性强,具有可操作性。对于大学教育具有实际意义。 2 研究目标、思路及方法 本项目研究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如何通过教师干预来实现人本化个体关注式的教育? 研究重点(1)师生交流面面观(思想、日常生活、学习、资源分享与交流、业余活动等等);(2)挖掘网络多渠道,有机整合,高效地融入师生交流的具体实践,实现积极效应最大化。 研究总思路前期问卷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干预人本化教育具体实践后期问卷及前后期学生访谈。 具体方法任意选取自己所带班级中的一个班级,具体实践“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干预人本化教育”对学生的粗认识(线下)对学生个体的关注、熟识(线上班级QQ群)日常线上动态跟踪交流(QQ

7、、微信及博客等思想、日常生活、学习、资源分享与交流、业余活动等等)日常线下有限的跟进交流。历时一学期。 3 研究数据及结果 3.1 问卷调查 参与前期问卷调查的有44名学生,43%的为男生,57%的为女生,男女生比例相差不大。从调查结果看,当前,学生和教师课外接触使用得最多的方式有“活动”和“社交网络”,且大多数学生表示愿意通过网络与教师保持更多、更有效的沟通。89%的学生认为通过社交网络与教师沟通会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84%的学生认为大学教师也会愿意通过社交网络与学生有更多的交流。82%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较利于甚至非常利于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而且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在网络信息化时

8、代,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提高了。不过,当前学生普遍与教师课外接触的机会不多,他们几乎都认为加强师生沟通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参与、积极主动交流。 前期问卷的调查结果为“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干预式人本化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实施”背景和铺垫。由于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可实现文字交流、语音交流及视频交流,还有一对一交流及群体交流,满足了各类性格学生的个性化交流需求,能实现更优的线上交流。由于学生在师生交流沟通的问题上对教师的期望值高了,教师则更应当在此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教师需有思考、有计划、有技巧地与学生交流,若遇较多的内向或懒惰的学生,教师还需备好各类激励性的以促进更多的师生交流。另外,

9、作为学生另一普遍偏爱的交流方式一起参与活动,亦可以与“网络交流方式”实现完美结合,比如“活动通知”、“活动内容交流”、“活动后反馈”、“活动靓照分享”等等,都可以“在线”进行。 经过一学期的“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干预式人本化教育实践与研究”,后期问卷对前期问卷调查中的44名同学再次进行了调查。主要反馈以下几方面情况首先,这些学生普遍很好地利用网络与教师进行了很好的沟通交流,主要采用了聊天软件QQ,也有部分尝试了“微信”;其次,在沟通内容方面,70%的学生平时通过网络与教师沟通最多的是“日常学习”,另有一些学生关注了“资源分享”并与教师有过沟通交流;84%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师生交流对

10、于他们学习或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总体较好;第三,93%的学生能较主动地与教师交流;95%的学生比较认可利用社交网络与教师沟通较好地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所有学生都表示愿意继续通过网络与教师保持更多、更有效的沟通,其中,34%的学生更倾向于更多的网络师生交流。 后期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很好地参与了网络师生交流,交流涉及了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有QQ群中的集体交流,也有更多的个体化交流。“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干预式人本化教育”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收效甚好。尤其可以观察到线上师生沟通较多的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更好,听课相对更认真。受试班级整体学习氛围、课堂参与度也较其他非受试班级更

11、优!很多学生通过上传手机拍摄的难题图片,在QQ或微信中得到了教师的及时解答;教师与学生还一起分享各类活动信息及反馈交流,效果甚好!大家普遍表示愿意将这些继续进行下去。从教师方面体会来看,这样的师生沟通方便及时、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师生感情在不断的人本化个性化的交流中迅速加深,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又积极作用于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3.2 访谈调查 前期访谈中,关于师生关系的主要问题,学生们主要提出以下几点(1)年龄差距大,有代沟,世界观、人身观存在差异;(2)身份不同,有芥蒂;(3)太过疏远、交流平台少,缺乏沟通;(4)学生不自信,怕老师;(5)没有换位思考;(6)师生时间契合问题,教师

12、无法顾及到每位学生,难免顾此失彼,且因学生性格等因素,教师的倾向性不一致,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会不同。就“如何改善当前师生关系”的问题,学生们也表示(1)利用网络,拓宽交流渠道;(2)学生也要换位思考;(3)教师更要乐于助学生;(4)同等高度聊天,用心交流;(5)共同参与课外活动。 后期访谈中,就“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干预式人本化教育实践与研究”实施一学期后,学生受益的几个方面主要体现在(1)学习辅导,方便及时;(2)开阔眼界,增加知识;(3)老师朋友,畅所欲言;(4)资源、经验分享,受益匪浅;(5)课余生活丰富、交流能力提升;(6)同等高度交流,几乎无芥蒂!当被问及“对教师的网络沟通交流还有何

13、其他要求或期望”时,受访学生表示(1)交流越多越好,教师越积极越好!(2)内容可以更加丰富、资源分享越多越好;(3)可以加入更多视频交流,师生关系更加亲近,同时也容纳更多的匿名交流;(4)可以大范围推广普及“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干预式人本化教育”。 4 结语 历时一学期的“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干预式人本化教育实践与研究”,无论从问卷还是从访谈的数据结果来看,效果都是很好的,学生受益,教师不费力,师生沟通方便快捷!作为“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教师们,更加应该充分利用好网络交流工具,以弥补课上和课后与学生当面交流的严重不足,尤其是对学生的个体化关注的缺失。笔者希望,更多的大学教师能够加入到“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干预式人本化教育实践”中去,让我们的学生受益更多,从而真正地热爱老师、恋上母校! 第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