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数学的灵魂.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3942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主探究――数学的灵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自主探究――数学的灵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自主探究――数学的灵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主探究――数学的灵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主探究――数学的灵魂.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自主探究数学的灵魂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

2、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教学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前,教师把厚度为0.01毫米的薄纸演示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对折32次后,将有多厚?”学生有的说“电线杆那么高”“五层楼那么高”最后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玛峰还高得多!”学生不信,教师及时提出

3、“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你会很快算出结果的”。这时学生流露所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学生愿学,自然地引入本堂课的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用新旧知识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正弦和余弦”概念教学时,设计如下两个问题RtABC中,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怎样求另一直角边?在RtABC中,已知A和斜边AB,怎样求A的对边BC。问题学生自然会想到勾股定理,而问题利用勾股定理则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产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

4、热情很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 二、开放思维,留足探究的空间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

5、、实验、猜想、验证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例如,教学你的判断对吗时,设计了如下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一)生活实验 1.如图,从一只透明空玻璃杯的侧面能看到杯子下面放了一枚硬币.如果向杯中注水,猜一猜这时从杯子的侧面还能看到这枚硬币吗?试一试,你看到了硬币吗? 2.装有半杯水的透明玻璃杯中,插入一根笔直的筷子,这时我们会看到什么结论呢? 学生观察、交流,说说有什么感想? (设计说明学生亲身经历这两个实验的全过程,体验到生活中有时会产生错觉;事实上,在数学中有时也会产生错觉) (二)观察猜想 1.如图,下面两条线段AB与CD哪一条

6、长一些?先猜一猜,再量一量。 2.图中有曲线吗?请在右图中把编号相同的点用线段连起来。与左图是否一样? (设计目的观察猜想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猜想得到的结论常常是正确的,但是仅凭观察猜想得到的结论有时是不深入的,甚至是错误的。) (三)操作实践 如图(1)是一张8?M8?M的正方形纸片,把它剪成4块,按图(2)所示重新拼合。 1.合作交流这4块纸片恰好能拼成一个长为13,宽为5的长方形吗?试试看,并与全班同学交流。 2.学生讨论怎样说明不能构成长方形? 3.教师讲解 (设计说明本活动应主要让学生自己通过分组合作共同研究,判断能否完成这样的拼图,进一步感受到仅凭猜想、操作是不够的,

7、强调我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要学会说理。) (四)推测归纳 小明通过计算发现n=1,n2-n+17=17是质数;n=2,n2-n+17=19是质数;n=3,n2-n+17=23是质数;n=4,n2-n+17=29是质数;n=5,n2-n+17=37是质数;n=6,n2-n+17=47是质数。于是,归纳对于任何整数n,n2-n+17=17是质数。 议一议你认为对吗?如果不对,你怎样验证? 这样的设计不仅给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可见,给学生学习留足探究的空间,能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 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究的内容,生活的情景的再现它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尽量还知识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我相信,只要我们深钻细挖教材,坚持改革。将来,我们大家都会让自己的天空常蓝,让学生的心灵温暖。 (责编 张景贤)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