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教学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5269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古诗教学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让古诗教学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让古诗教学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古诗教学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古诗教学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让古诗教学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古诗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古诗词教学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要有一个有活力的古诗课堂。我们的教学只有脱离形式化、模式化、才会让课堂具有实效性、高效性,古诗教学才会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古诗才会鲜活起来。 李秀英(1970),女,湖南长沙人,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古诗文教学、国学教学的推广。 如何让古诗鲜活起来?这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许的探索 一、透过文本

2、,与诗人的思想、情感发生碰撞 1.抓诗眼,品真情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特点就是涵泳、推敲。教学古诗,不去品一品、嚼一嚼,就如过眼云烟,学完后,学生一无所获。要教会学生去咀嚼文字、推敲文字,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自己先吃透文本。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春花的背景。这句诗,我们就要抓住“怜”和“印”两个字进行推敲。“柴扉久不开”诗人认为是因为园主人怜惜园内的苍苔被践踏了。难道只有园主人怜惜那苍苔吗?诗人也怜惜,一个“印”字,就透露了诗人的心境。给“印”换一个字,可以是“踩”“踏”“毁”,但唯独“印”字可以诠释

3、诗人对苍苔的怜惜,而且是轻轻地“印”,小心翼翼地“印”。此处,如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示,就会自然而然地领悟到那份对苍苔的“怜”,从而也就会不自主地认同诗人对“柴扉久不开”的设想。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来一次思想的碰撞、认识上的共鸣,这不就是学习古诗的乐趣所在吗? 2.现画面,燃激情 古诗词语句凝练,但情感的表达却最是真挚,画面感亦非常强。我们学习古诗虽不是要循着古人的足迹去生活,但我们要做一个洞穿诗人的现代人。教学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我抓住“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一句,启发学生重现当年画面,扣开学生的情感之门。首先,我让学生听老师配音范读,让他们说说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他们“看”到了作

4、者跋山涉水的画面、辗转反侧的画面、抬头仰望的画面、孤独沉思的画面和塞上白雪覆盖的画面。接着,我话锋一转“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他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此时,我顺带介绍了纳兰性德的显赫家世,所以学生重现的画面都是温馨的、快乐的,甚至是奢华的。天伦之乐,温馨融融。但是现在,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我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个大大的“碎”字。此时,不用任何的讲解,不用任何的煽情,学生一下子跟着词人遁入了凄婉痛苦中,在“一唱三叹长相思”的回转反复中,燃烧的激情霎时间云蒸霞蔚、直入云天! 3.知背景,了生平 古人写作时一般不喜欢直抒胸臆,所以,要想

5、读懂一篇文章、一首诗,必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只有以这样的背景打底,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诗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他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时代背景的引入带着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也随之走进另一个高度。 其实,任何诗文都是作者情感的宣泄,都流露着作者当时的心情、想法。写人、记事的如此,写景的也是如此。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对于他的

6、“不须归”,我以往的教学仅仅启发学生领悟到能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中垂钓是一件美事,所以作者才高唱“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后来偶然一次看到张志和的生平,知道他有一爱好,那就是他喜欢垂钓,但是鱼钩上往往不挂鱼饵。为什么呢?这就必须了解他的人生经历才行。他原名龟龄,16岁时“游大学”,以“明经”擢第,向唐肃宗献策,深受赏识和重用,又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贬官,从此以后不愿再做官,常以扁舟垂钓,超然不在尘世中。唐肃宗曾派人寻找他,但都没有找到。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再来看这首诗,这个“不须归”就不仅仅是不想回家了,还饱含着不想回朝做官,不愿回到滚滚红尘里的超然情结。了解了诗人,诗词中所蕴涵的情感

7、也就跃然心中了。 4.忆典故,明意象 我国古代诗文中多有意象和用典。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知道其中所含有的典故,不知道诗文中出现的事物所表示的意象,就很容易把诗词解偏。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这些意象是古诗意境的砖瓦,是读者走向诗人内心的路标,它们既是读者触摸诗歌灵魂的工具,也是横在读者面前的一道障碍。读懂了意象,学生们在学习古诗时便能一针见血地抓住诗人情感的脉络,品味到诗歌的种种滋味。 二、群

8、诗阅读,实现课堂大容量 古诗文教学一般是一节课一首诗。说实话,窃以为课堂容量实在太小,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取的知识量、信息量过少。所以,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进行群诗阅读。 1.读同一诗人相近或相对的作品 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里写出的诗歌意境、思想各有不同。如教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就可以结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进行教学。两首词,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与情感,学生的心灵将受到冲击,从而实现文本与超文本的有机结合。 2.读不同诗人相同题材的作品 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不同诗人相同题材诗歌的学习。又以教学渔歌子为例,张志和笔下的渔翁垂钓是如此的悠闲自在,而柳宗元笔下的渔翁垂钓

9、却是另一幅景象。同是垂钓图,意境却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江雪中诗人那种孤独的心境。比较阅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读不同诗人相同主题的作品 我国诗词有很多相同主题的作品,如送别的、咏梅的、思乡的只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能改变“逐首教学”的模式,善于迁移、善于整合、凝聚主题,就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本只是一个范本”的教学理念。 三、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引用诗句 我们引导学生学习、背诵了大量古诗文,可是,学生却并没有去很好地运用。我认为这是一种学习资源、记忆资源的浪费。古诗名句内涵丰富、意旨深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巧妙引用古诗名句,可以使语言显得厚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习作中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用诗词打扮自己作文的语言,用诗词为文章增加文化的厚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用古典诗词作题目,新颖脱俗,使人有为之一震的感觉;在文章开头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妙引诗词名句,增加文章的文采;在文中精心穿插几个名句,使文章诗意盎然;可以在结尾处引用古诗名句,归纳深化主题。 我们应努力将古诗文的学习融入少年儿童五彩的生活,让他们从小浸润在诗的熏陶中,享受心灵与诗歌的融合,让生命在诗歌的滋养中得以成长。 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