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探究中成长.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5293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学生在探究中成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让学生在探究中成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让学生在探究中成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学生在探究中成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学生在探究中成长.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让学生在探究中成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语文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那么,教师应如何帮助、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达到要求?笔者有如下一些思考与你分享。 一、探究的起始阶段 这个阶段最佳的探究对象就是必修教材。探究的第一步应当从引导学生尝试对教材质疑开始。传统的教学模式习惯于让学生在毫无疑问的状态下被动接受,盲目依附。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在老师设定的圈子里。对教材,学生往往缺乏那么一点怀疑的精神。这个阶段,在肯定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的前提下,笔者倡导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最初,学生所探究的只是一些字词句式方面的问题。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他们发现

2、(血迹经时间的流逝)“洗成绯红”中的“绯红”是“深红”之意,怀疑其与语境不合;在学习我与地坛时,他们提出“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这个句子中的三个“知道”从其之间的语意关系以及与上下文衔接紧凑的角度看,第二个“知道”与第三个“知道”宜对调;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他们争论教材注释中对“阕(秦)”字的处理是否合适 这样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受益匪浅。首先,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了培养。学生意识到,在某种程度上,“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体验到自己的成就。这激发了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意识,使之主

3、体意识变得强烈,创造思维变得活跃。于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就有了可能。其次,学生掌握了探究的基本方法。学生认识到探究之法的关键在求证。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大家查资料引经据典,辩问题旁征博引。这种有理有据的探究方法,既使得学生避免了出现信马由缰,脱离主旨,胡乱理解的情况,往后的探究之路走得踏实理性,也增强了学生举一反三的思辨能力。 二、探究的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学生探究的不再仅是对作品内容或形式因不理解不明白而提出的问题,占据越来越大比重的是学生对书本、他人的意见产生怀疑而形成的新的见解。在教学过程诱导学生主动质疑是增强学生探究意识的必由之路。 在教授刺客列传中所记述的“荆轲刺秦

4、王”的故事时,学生中除了有认为荆轲是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侠士的观点之外,还出现了当时士人信奉“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规范,以为荆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有出于“士为知己者死”的成分的观点。这个观点的提出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这时,笔者在让学生充分品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任从某一点切入,串起对作品的整体理解,由局部到整体,充分思考,进行讨论交流,让各种思想相互触发、碰撞而趋于成熟完善,最后进行大胆交流。这样一些相互对立矛盾的观点,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判断、取舍,由此生发新疑问,产生新思想。最后,学生逐渐趋近这样一个共识荆轲不是为“知己者”而死,因为太子丹并不是他的知己,并不是真正

5、了解他。荆轲是为“信”而死。他的明知不可为而为是我们民族重信守诺传统美德的体现。学生的观点令我由衷赞叹,真是“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啊! 三、探究的飞跃阶段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抽象思维和不断地由具体事物向概括过渡的需要,是少年期学生自然的精神需要。”在这个阶段,学生探究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教材。在这个阶段,学生觉得最有趣的不再是那种把一切都说到底的讲述。教师只需慷慨地提供事实,而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它们和进行概括。 2018年高考全国卷中诗歌鉴赏的第二题要求学生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春行即兴这首诗。几乎所有学生都觉得作者是着力表现景色的清幽宁静,抒发内心的恬淡闲适。这与这道题的标准答案大相径庭。

6、学生还找出了很多类似明人陈继如在唐诗三集合编中对此诗的“四句说尽荒凉,却不露乱离事”的评价语。学生通过查找、比对,发现原试卷上有这样的注释“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宜阳今湖南省宜阳县,为唐代行宫连昌宫所在地。”而在学生做的练习中,这些注释却消失了。由此,学生分析出,可以借注释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注释中,概括出“必看注释”的诗歌鉴赏规律。 这是由事实到概括的过渡。这种过渡就是探究意识和探究方法最迅猛地成长的时期。教师引导学生,“由弄懂事实、事物和现象,到深刻理解抽象真理 (规则、公式、定理、结论)的道路,一定要经过实际作业,而完成实际作业就正是掌握知识”(苏霍姆

7、林斯基)。 四、探究的前景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中,教师或正面点拨、或旁敲侧击、或博引以喻,总之一切因势利导,不拘定式,更不刻意做作,一切以拓展学生思路、激发学生思维为前提,可以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健康发展。而增强了探究意识,学习了探究的方法的学生,今后随着探究的对象的无限拓展,所收获的效果无疑是可以预见的。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将探究贯穿于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改革,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高中阶段各方面的发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让我们继续摸索,继续探究。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