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习得表达方法.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5300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习得表达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习得表达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习得表达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习得表达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习得表达方法.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习得表达方法0043-01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教什么”与“怎样教”这二者是互相依存、互为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实现对字词句段的大量阅读,为语言表达积累素材;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如何让学生将这些素材运用到语言表达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言语表达系统。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习得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自出名家名篇,其中的体栽、内容和创作手法各具特色。教师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悉心揣摩作家的谋篇构段方式,感受作家语言的魅力。 一、关注个性语言,尝试仿写 名家作品通常展现出名家们个性化特点的语言表达技巧,比如月光启蒙的作者陈忠实语言质朴,感情

2、真挚;夹竹桃的作者季羡林笔触细腻,见微知著;我和祖父的菜园子的作者萧红文笔纯真,引人遐思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发掘名家作品的表达技巧,带领学生潜入名家作品中,品味其个性化的语言,涵泳其独特的表达韵味。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一文时,文中多处细节描写生动、细腻且富有画面感。例如对“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这句话的解读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连阳光都不忍心吵醒他们,充分理解了“爱如茉莉”的内涵,察觉到父母间平淡却隽永的爱。通常,教师在教学中的点拨止步于对“爱如茉莉”的意义理解,但实际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回

3、顾课文,再次审视文本的语言,让学生关注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细节,并仿照文本的表达方式,写出他们所熟知的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这一仿写的过程中,学生以形带情,以熟悉的生活事件表达诗意的生活场面,使所写的文章真正做到了言意兼得。 二、关注独到方法,适当迁移 进入中高年级之后,教师要把“如何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篇章的谋篇方式,引导学生内化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只有以高于文本的视角开展文本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构建整体性的表达观,让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整体性表达能力,激发其阅读兴趣与形成表达能力的迁移。 以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为例,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

4、诗课例。作者先通过情境化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创作背景。在多次公开教学中,笔者观察到许多教师都重视将诗与文进行对应,引导学生到文中寻找能够解释诗句意思的句子,解读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但在写作技巧上较少有进一步的点拨。其实,教师可以承接“寻找诗句含义的句子”这一步骤,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每一首诗都再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故事,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巧妙地将故事与古诗连接起来,使我们对诗的感悟更加深刻,那么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呢?请大家思考,谈一谈你的发现。”这个问题将学生的视角从文本内容转至对文本形式的探索,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明白了文包诗的构篇方式,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创作相似的文

5、章“是呀,文包诗的形式恰当地将诗歌故事与诗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下面就请同学们也试着使用这种构篇方式写一篇作文。”有了对文本内容的剖析和对写作方法的提炼,学生写起作文时便驾轻就熟了。 三、关注关键留白,形象补白 许多经典的文章常有“无声胜有声”的精彩之处,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空间。通过对留白的深度挖掘,变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还原作者的真意,对补白用心揣摩,通过形象、情感、意境等几个方面加深学生对文本深意的感悟,学生自然会对这种表达方法了然于胸。 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望月一文时,文中主人公小外甥和作者在甲板上对月赛诗。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留白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挖掘出更多的月

6、夜诗句来。教师提问“同学们,比赛还在继续,赵丽宏和小外甥的竞赛为这宁静的月夜增添了一抹温情,你猜,他们还会对出哪些诗句呢?”学生的诗情顺着文本自然地流露。这样的补白解读既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留白的内涵,也让学生明白了“无声”源于“有声”,“有声”因“无声”而回味悠长,在对补白的解读中领悟该表达方法的妙处。对留白的解读不仅包括内容,更有意境、情感、话语等,教师在关注其意蕴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领略“留白”这种表达方式给人带来的无限遐想空间,让学生内化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 对表达方法的关注,是对“运用”的体现,教师通过带领学生涵泳文本,内化文章的表达方法,能够实现学生对习作方法与实践探索的灵活运用。 (责编 杨 春)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