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的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5384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教师的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让教师的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让教师的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教师的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教师的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让教师的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 从教以来,一直想知道自己对教学的理解是怎样的,直到听了学校请来的特级教师夏老师的讲座怎样上好一堂课。夏老师说教师的教学应该走进学生的学习,我觉得夏老师针对的是理科,侧重于方法。而对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教学不仅要深入学生的学习,更要深入学生的心灵。本文将从课堂预设、关注实效、关注学情、民主意识等方面谈谈我对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 从教以来,一直想知道自己对教学的理解是怎样的,直到听了学校请来的特级教师夏老师的讲座怎样上好一堂课。夏老师说“教师的教学应该走进学生的学习。”虽然很简单,却是实实在在的教学。很多时候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准备得很充分的课,却很狼狈的走出课堂,自己都

2、觉得很糟。或者整个课堂就变成老师自己的表演,眼看着学生眨巴着眼睛看着你,也不知道他到底明白了没有。到外面听公开课,听的时候觉得很有体会,理念很新,科学合理,可是回到学校却发现根本实现不了。所以每次反思都提醒自己,开放、真实的课堂教学并不是教案的精确复演,更不是做秀。它需要精心的预设,更需要我们关注课堂的生成,挖掘它无穷的资源,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对于历史学科而言,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都拥有大量的“潜在知识”,这些潜在知识很多都是通过非课本渠道、非课堂渠道传输的,与生活经验、体验感悟息息相关,一旦进入师生的认知领域,便会蓄势待发。而只有真正深入到学生心灵的教学才能挖掘到这些资源,所以说教学是一门艺

3、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是值得我们进行永无止境去探索的艺术。本文将从课堂预设、关注实效和质量、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关注学情、注重民主意识等方面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 首先我认为任何一堂好课都应该精心预设,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很多教师都很关注课堂的导入,那么我们在设计导入的时候就要注意我应该不是为了导入而导入,应该和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它应该有一定的厚度,让学生一下能进入情境,抓住最核心的东西,绝对不能哗众取宠。同时我们也要预设学生可能产生的反映,以作出及时的引导。每一位老师在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或者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中心,有的也

4、称灵魂,那么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设计我确定的中心怎样体现,怎样能深入学生心灵。曾听过这样一节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把中心确定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无论是教材的取舍还是整个教学流程,教师可谓是“一唱三叹”,扣人心弦。一节课可能最难预设的是学生的活动,比如有一位老师在设计外交事业的发展时,教师把70年代的外交成就以展厅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开设了留言厅,形式很新颖,可是在授课的时候,却发现学生的留言五花八门,有些话很不严谨,甚至带有年轻人的偏激,所以这就更需要教师的预设,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认识及时纠正。所以预设实质上是通过对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深入了解后,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

5、题,做出应对策略。 其次,真正能走进学生心灵的课堂应该是务实的课堂,“登山有道,徐行则不困,措足于实地则不危”。历史学科具有自己特殊的学科价值和育人价值,作为一名历史老师,要有使命感和责任心,理性思考,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有效并且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方法。在教学中经常会遭遇这样的困惑比如在运用“以史导论”模式的时候,我经常会发现自己觉得很好的史料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上完一节课后,自己设计的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少之又少。有些问题抛给学生,发现学生的认知与我的设想差距实在太大,再常识的问题也回答不出来。究其原因,还是自己的教学脱离了学生,就象学生对我的建议一样“提问面应该更广一些,气氛更活跃一些”。总之,自

6、己的教学能否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教学的起点要求是什么?教学的最终要求是什么?从起点到终点需要教些什么?只有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好这几个问题,才能创建实效性的课堂。 第三、要让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就要关注教学过程的质量。关注教师的教(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智慧,课程资源的运用、课堂学习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调控、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等。”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与素养,才能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况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其次应该是关注学生的学(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该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等。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

7、来的学习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课堂效率的好坏。再次应该让课堂成为学生参与的互动课堂。这里的互动,更主要的是思维的互动。传统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包办代替,搞一言堂。学起于思,没有学生思维参与的课堂,就像一潭死水,而互动的课堂,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了生命力。因为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的概括总结不能变成学生的,教师对问题理解了不等于学生同样理解了。所以,要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教师必须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思维,让他们在思、想、做、练的过程中提炼信息、整合语言、落到笔上。学生只有自己在这样的实践操作和情感体验中才会不断提高能力,增加认知,他们认识问题和理解问题才会更加全面、才会

8、更有深度、广度。 第四、教师应该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对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及时利用,合理整理,给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曾经听过名师朱老师的一节课,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他对学生发言的点评。比如他问学生为什么要参加高考,有一位学生说是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为了建设祖国也为了自己,他马上说道“很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你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于一体。”另一位学生说是为了让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朱老师说追求个人的权利和幸福也是同样的重要。当学生在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产生了对现行教育制度质疑时,朱老师的点评是“很多事情不是用好不好就能简单评判的,而是要去了解,要了解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我认

9、为朱老师的点评很精辟,富有哲理,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更为可贵的是,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切入到本节课的核心和对历史学科价值的理解。点评学生的发言是我们很多老师不够注重的,尤其在公开课上,老师们都急切希望课堂沿着自己的设计思路延续下去,或者对学生的情况没有很充分的预设,所以都容易忽视点评学生的发言。点评学生需要大勇气和大智慧,更需要功底。 最后我认为让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重中之重是教师眼里要有学生,要有发自内心的民主平等意识。这可能是我这学期在教学中反思的最多的地方,有时候听完或自己上好公开课后,总觉的缺少了很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学生。如果教师的眼中没有学生,课堂效率会低下,学

10、生缺少思考空间,一节课下来学生可能根本没有记住什么。学生没有收获的课堂,能说是很成功的课堂吗?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眼中有学生呢?首先在备课环节上,教师要对学情有充分的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教师要有比较完整的把握和分析。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应该有针对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学难度降下来。在设计习题的时候,既要考虑考纲、研究课标,还要研究学生的适应程度,通过什么样的题目,采用什么方式训练才更有效果。在上课环节上,要关注学生的听讲状态、互动情况,如果发现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现状不适应,就要考虑为什么不适应,哪里不适应,是我们讲授的内容学生接受不了还是其他原因。学生在课堂上没有

11、动起来(动手、动眼、动脑),是教师的原因、课程的原因还是他自身的原因,怎么改进更合适。我们教师一定要摒弃那种“我讲我的,学生做自己的,老师很累,学生没有收获”现象。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的改革应该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氛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火花,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三维目标的合理达成。在课后反馈环节上,课后也要通过检查作业、反馈练习、谈话聊天、互动反思等多种手段关注学生的收获程度,疑难问题的解决程度,从而做到追踪记录,及时总结。我们只有眼中有学生,整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才能在“发现问题诊断问题的病因反馈解决”这样的良性循环中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在上每一节课的时候,都应该提醒自己学生在哪里?学生是否在听?是否在思考?是否在消化?教师的民主平等不仅是形式上的,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让教师的教学走进学生的学习,而历史教学更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亲近历史、了解历史,在历史中反思、追问,丰富自己的思想。教学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这也许是我现阶段对教学的理解吧。 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