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形势下高校服装教学改革的新思路.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6636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新形势下高校服装教学改革的新思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试析新形势下高校服装教学改革的新思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试析新形势下高校服装教学改革的新思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析新形势下高校服装教学改革的新思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新形势下高校服装教学改革的新思路.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试析新形势下高校服装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服装专业教学也在发生在改革与变化。高校服装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服装产业提供服务。服装设计属于应用设计的范畴,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及文化艺术性。本文将从目前我国高校服装教学的现状与背景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认真分析我国高校服装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研究如何培养服装专人应用型人才为切入点,寻求服装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输送一大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条条环环相扣的产业链。而服装企业与服装教育作为现代服装行业链上两个主要的、密不可分的环节,在国民经济发展

2、中的地位日趋明显。因此,服装产业与服装院校的运行效果将对我国的服装产业产生重大影响,也将影响到我国服装产业在国际市场的思维。服装不仅具有物质上的价值,还具有精神上的价值,它是文化艺术经过人类加工后转化陈一种技术,其中渗透着强烈的文化气息和技术含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装产业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也对我国的服装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国高等服装教育不仅要强调教学的规范性、更要强调教学的灵活性。 因此,我国高等服装教学必须在服装产业的需求与教学之间寻求一种协调与一致。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服装教育必须转变思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文化艺术与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使服装教育不断适应我国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一批批优秀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的应用型人才。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校服装教育相对而言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但是,随着服装专业教学实践逐渐趋于规范化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国内外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如何在我国高等服装教育中建立能适应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教学体系?如何培养能够符合时代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如何面对新形势转变传统的服装教学思路?这些是目前我国服装界最为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高等服装教育发展概况研究 我国的高等服装教育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逐渐从产生走向成熟,并随着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而不断的进步。与其他日用消耗品相比,服装产业的类型

4、比较丰富,规模跨度大,因此,高等服装教学的课程涉及面广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我国高等服装教育专业的产生 1980年,我国首先在中央工艺美术学校开设了服装专业,这使我国的服装教育逐渐摆脱了传统的私人作坊式的师徒传授的教学,使服装教学成为有学历、学位资格的高等教育。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高等服装教育逐渐开始走向成熟,并逐渐开始探索真正的服装教学语言,从而使我国的服装高等教育又取得了新的进步,并迈向了一新的台阶。就目前我国高等服装教育组要分为本科、本科以上学历、高等职业教育等板块,这也是与国际服装教育格局相统一的。 (二)我国高等服装教育的发展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高校的服装教育主要是作为

5、舞台美术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用来完成对各种表演服装的设计。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后首先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招收了第一批“染织设计服装”专业,主要从事的是服装设计教学。1980年,该院正式成立了服装设计专业。1984年,华东纺织学院正式成立了服装工程专业,即今天的东华大学。服装工程专业虽然也涉及到了一些服装设计的课程,但重点教学内容还是以服装结构、服装工艺、对服装的生产管理为主的工程类课程。1993年,苏州服装工学院业尝试成立了服装设计专业。此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又成立了服装系,西北纺织学院、浙江丝绸工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天津纺织工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先后相继成立了服装专业或服装系。之后的几年中

6、,这些学院又分别成立了服装分院。 (三)服装专业课程的特点多样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服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经由原来的遮体、御寒功能逐渐向具有较强的审美观方向发展。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和人们追求服装发展潮流一时的提高,现在的服装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做好裁剪、缝补,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进行研究。如果站在科学的角度来研究,我们将研究服装与人体关系的学科成为服装科学,该学科主要是研究服装的舒适、功能、流行等方面内容,例如服装的贴体变性、保暖透气、散热、卫生保健、防腐防火防水防辐射等。如果站在人文角度来研究,我们将重点研究服装的历史、服装的民族特点、服装艺术学等内容

7、;如果站在流通的角度来研究,我们将主要研究服装的销售、存储、信息等服装商业。服装最终都会以商场、网络商店等形式出现在广大消费者面前,每个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因此,服装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这一商业行为中,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的重要手段来测定人们对纺织物的喜爱程度、是否具有良好印象、对服装所具有的情感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求达到对服装本质特征的深刻认识。因此,由于服装专业的多样性,服装专业又有文理科之分,文科服装专业主要侧重于对服装的设计,理科服装专业主要侧重于对服装工程的研究。近年来,由于我国服装产业发生的变化,对高校服装教育专业的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等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例如专

8、业课程在不断地外延、专业不断细分优化,例如由于设计方向的变化而衍生出的“针织服装设计”、“裘皮服装设计”、“舞台服装设计”等专业;再例如由于服饰文化的细化而衍生出的“中国服装史”、“西洋服装史”、“民族服装史”等专业课程的设置。 二、我国高等服装教学专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自古而来。中国就被称为“衣冠之国”,丝绸之路有着极为辉煌的历史。但是,这些悠久的历史,传承的文化,并未给我国服装高等教学带来影响,并未从中抽象出服装外在形式中所蕴含的人体美学、服装艺术学的真谛。以至于我国高等服装教学很长时间以来一直缺乏真正的支持服装实践的专业理论。同时,服装教学属于时间很很强的学科,但是在实践教学中,高校并未

9、让学生及时了解服装市场的变化,没有深层次的接触商家、厂家、消费者,这种缺乏实践的教学严重影响着高等服装教学的效果。 (一)服装教学实践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 我国的服装行业最初是从“一把剪刀、一把尺子”而起家的,并没有严密的、扎实的、科学的理论基础,缺乏对服装内涵深邃的研究与挖掘。直到上世纪末,服装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边缘科学逐渐一起了人们的关注,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古代服饰、民族服饰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严重缺乏服饰理论作基础,高校中的服装理论仍不能满足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在服装设计的构思中,服装实践蕴含着深刻的含义,而服装理论则对服装的设计与实践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可见,服装理论基础对

10、服装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对服装艺术理论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服装设计师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服装设计师通过对服装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够通过对服装形式、素材的综合运用,站在理论的高度对服装进行设计与加工,决定服装用料的取舍,从而使服装设计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服装理论的不成熟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在不断推出服装艺术作品的同时,虽然有的作品受到了好评,到那时经典作品比较缺乏,也无法经受历史的检验。 (二)高校服装教学实践环境还不完善 与国外发达国家在服装设计教育方面相比较,我国的高校服装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实践环境尚不完善。(1)高等服装教学中还存在课程设置合理、缺乏实用性的问题。我国高等服装教育

11、中专业课程的设置比重较小,公共课的设置比重较大,这就造成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实践环节少的问题,同时,很多学生对服装工程管理、市场营销、服装流行趋势的预测等认识不足;(2)高等服装教学成本还存在不平衡问题。在实践教学中,由于服装实物制作的教学成本远远高于服装纸面的实际教学,这就造成上至学校、下至授课教师及学生都对服装的制作技术有意进行回避,有的高校更是为了节约教学成本只设置了普通教室,并未增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室;(3)高等服装教学中主要强调的是艺术设计,对学生服装设计技能的提高并不重视。在很多高校的服装设计教学中只是将服装设计教学视为一种“作品创作”教学,并没有将服装设计教学当作一种产品设

12、计教学来看待,这种只停留在纸面效果上的实践并不能从实际上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4)现在高校服装教育与我国服装产业背景既不相称。目前,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全国各地经济发展及不平衡,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服装产业也不发达,高校服装教育也不发达。在这种状况下,高校服装专业教师由于缺乏市场概念和实践的经验,无法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另外,由于目前很多企业由于商业机密的原因,不愿意在本企业内接受太多高校学生实习。同时,我国高校服装实验室的建设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很多高校的实验室只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模拟的练习机会,由于与实际生产方式存在很大差距,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因此,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效

13、用。 三、高校服装教学改革新思路 实践教学是高校学生接触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校教育到社会需求的一个过渡,建立完善、制度严格、实践性强的实验室、训练工厂,使学生在实践中尽快的融入社会角色,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提高对市场的认识是提高高校服装教学的重要改革思路。 (一)明确高校服装教学人才培养的目标 多年以来,社会上大部分人或企业认为服装教育并没有什么学术科研,服装教育就是开了一个裁缝培训班。高等服装专业是培养服装行业的工作使用型人才,并能及时为社会提供服装设计等服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高等服装教育必须从社会的需求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设计教学

14、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众所周知,服装是具有较强的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因此,高等服装教育实行艺工结合的模式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体现出高等服装教学的整体性、课程内容设计的系统性、教学方法使用的多样性,更偶遇利于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的整体思考能力的提高与动手能力,更有利于我国高等服装教学与服装市场的有机结合。国外对服装人员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艺术、技术、市场、人文等方面,并不是单独侧重于一方。目前,我国高校还缺乏对服装消费、市场型人才的培养。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我国高等服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将朝着艺术与设计、设计与技术、

15、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市场认识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强的人文素养的高级型专业人才的方向发展。 (二)高等服装教育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与统一 与其他学科相比,服装教育必须注重“教”与“学”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主要是产生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学生是教学中接受教育的主题,意识服装艺术活动的主题,只有在教学中实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将艺术融合到学生的理解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学生亲身经历的实践特点,注重教育学的交流与双向沟通,在沟通与交流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艺术闪光点,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高等服装教学中实践体系的构建主要是围绕培养目标、并结合国内外教

16、育现状来创建出更加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服装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必须依照社会或企业需求为主要原则,将学生的特长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能制作一件衣服,还要要求学生将服装款式稿、服装创作的灵感来源、面料制作的小样、服装的辅料、工艺流程、结构图等都进行记录,帮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挖掘自己的个性特点。 (三)逐步建立开放性的服装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我国高等服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在完整的、有见解得分服装教学实践体系中的,特别强调对学生专业基础的教学实施,要求学生在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

17、的同时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高等服装教学要真正使学生提升自己的设计与创作能力,通过不同的实践方式来传授经验,建立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能使学生在融合与辨析中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为主动的思维,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拓展服装教学实践课的丰富性。 总之,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服装的消费潜力越来越大。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优势越来越明显,这为我国服装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高等服装教学改革中,必须深入服装行业进行人才需求调查,分析服装专业的方向与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不断调整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为我国服装业的发展打造优秀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项目支持2018年湖南省科学技术厅项目,基于D2C模式的民族服装发展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8GK3138。 第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