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7630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语文课本中不管是词句、还是章节或是篇目和意境无疑蕴含着各式各样的“美”。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美育内化为鉴赏力,去欣赏语文蕴含的内涵,提高广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审美 高中语文的目的无疑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审美创造力。本文将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出发,遵照美学教育规律,引导学生能从作品中感受美、挖掘美,培养语文教学的趣味和美感,最终内化为自身的品质。 一、改善语文教学 语文读物中蕴含了大量的美的因素,教师应改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的审美趣味和美感效应。 1.发掘美的教学内

2、容 语文教材中美无处不在,形式上有节奏美、语言美,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等等。如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中,从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和亲近所得,艺术创作应该重视写实,表现自然美;如谏太宗十思疏展现了魏征敢于直谏,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的忠君之美;再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追忆了虽殒身不恤、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歌颂着中国女子的勇毅;曹植白马篇表现的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些文章展现的自然风光、人物精神、人生哲理,还有文章优美文字、韵律结构,处处散发美的气息。教师从文章内容出发,将简单的文字变为生动的画面,进行美的联想跟想象,让学生

3、去感受去品读,进而发现生活中的美。 2.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课堂是教学工作者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师、学生、教育方式、教学内容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老师应尽可能地改进教学手段显示教学之美,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让学生享受这个过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学习,可以运用现代媒体观看相关电影进行辅助教学,也能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丰富课堂内容和氛围,让活动的画面使学生多视角的感受文章传递的内容和情感。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教学应注重施教手段的审美形式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结合,以丰富的课堂形态和多渠道的诱发,化枯燥为深刻,化抽象变形象,化平淡

4、为丰富,来满足学生的智能结构和认知过程,让教学本身成为审美对象,从而诱导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体验,心灵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3.采用美的课堂语言 语言是有灵性的,绘声绘影、有情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根本载体,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美的语言和用词交织在一起会轻易地让学生获得亲切感和向往。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是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力求生动,精准,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既丰富又简约的教学语言主要体现在口语、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而口语又表现为音韵美、情感美、期望效应、思想效应。教师把道理与经验充分结合,将情感寄托于语言中,把握内容的“量”和语言难易的“度”,注重音调、音

5、速、音色的结合,让讲课变成一场音乐试听会,想必教学效果更为突出。再者,一手漂亮的字迹,无形中树立了教师的威信和学生的好感,有利于语文教学的顺利完成。最后就是身体语言,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适时借助表情、动作传递出的信息则是无形的催化剂,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展开。 二、学生打开审美视角 1.品味语言美 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是诗文词曲,总要象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能随便对付把它的滋味辨出来。”,学生养成的不是“读”文章而是“品”文章,注意品味作品的语言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道“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

6、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通过比喻的手法,“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写出荷花的高洁晶莹美,比喻生动形象,仿佛一幅画矗立眼前。学生应注意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通过词、句,获得对文章整体的美的感知。 2.品味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是作品的重要构成因素,作者很多的爱憎分明都是通过文学形象表现出来的,包括人物、环境、事态发展等等都是文学形象。先说人物形象,高中课本的学习无疑让我们记住了很多人,如屈原、孔乙己、刘和珍等等,作者往往通过对把情感寄托在人物形象上,学生要懂得抓住人物的描写、社会的反映,揭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环境描写,很多学生常常忽略文章中环境的

7、描写,却不知环境描写往往奠定文章的基调,或是引起下文情节的铺垫等,都有其作用。事态发展无一能体现出作者思维逻辑能力,紧扣的文章情节让事件更有吸引力。很多学生经常能顺利读完文章,把文章叙述的的内容当做茶水间听到的一件家常,看了就过却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就是因为缺乏对文学形象,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和重视。 3.品味意境美 所谓“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具有欣赏作品意境的能力才算一般意义上的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如杜牧的阿房宫赋,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妃嫔媵嫱” “朝歌夜弦 ”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字字句句无不揭示着宫中生活荒淫、奢靡,秦始皇的骄奢淫逸;“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再次深华感情基调,写出百姓饱受摧残;“戍卒叫,函谷举 ”娴熟的笔法做出对比,写出农民的力量之大,告诫君王爱百姓爱天下。真正读懂杜牧用词的大气澎湃和手笔,才能深有感触,体会对君王腐败的叹息,及对其的批判。现语文教材收录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产生“移情”力量,去品味一个个纷繁变化、丰富多彩的画面和情感。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语文教学应注重审美教育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形象、意境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