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7713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水平。故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质疑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呢? 一.鼓励学生起疑 “疑”是思维的发动机。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的环节。然而,要使学生“有疑”,首先必须令其愿疑、敢疑,而愿疑、敢疑是有疑的前提。通过下列途径可鼓励学生起疑 1.名言、名人事例激励。 教学中,

2、我在学生搜集有关名人质疑的事例以及相关名言的基础上,组织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交流课 一位大胆的同学先说“如果没有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 我笑着赞许“还有没有同学找到了?” 像是受到了鼓励,同学更踊跃地举手。“还有还有,”有的同学甚至抢着补充,在交流中,同学们还知道了“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巴尔扎克)“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 通过交流,学生充分认识“疑”是学习的需要,学生起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2.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

3、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中提出了“三不”、“三欢迎”和“三允许”的观点。所谓“三不”,一是不迷信古人,二是不迷信名家,三是不迷信老师。所谓“三欢迎”,一是欢迎质疑,二是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三是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所谓“三允许”,一是允许说错做错,二是允许改变观点,三是允许保留意见。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有的还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什么疑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那么从何发疑? 所圈的词(根据课文具体写出这个词)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它有何表达作用? 加点的词能否用其他的词代替或能否删去,为什么?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4、画线的句子与文中哪一句相照应? 画线句与其他句子的关系如何?是否矛盾?次序是可否调换? 2.从比较中质疑。 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体现语文教学中,就是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我是可从下列两个面进行 (1)前后比较。 通过前后比较提出问题,比如阅读故乡时,二十年前的闰土和二十年后的闰土有什么不同?这变化表现在哪儿?杨二嫂有什么变化?他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2)异同比较。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是写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经历和命运,都是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他们是有差异的孔乙己是封建末期一个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形象;而范进则是一个屡试不第、半生潦倒、痴迷功名的

5、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典型形象。孔乙己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范进中举则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毒害。孔乙己是以乐境写哀,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范进中举则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进行辛辣的讽刺。通过分析比较,可提出质疑两篇课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异同?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等等。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更能理解作品独特的内涵及魅力。 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 原培锡,教师,现居河南新乡。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