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当紧“贴”着文本.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7740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当紧“贴”着文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当紧“贴”着文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当紧“贴”着文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当紧“贴”着文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当紧“贴”着文本.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当紧“贴”着文本 何谓“贴”着文本?“贴”着文本,就是让学生走近并走进文本,去把握文本的精髓。“贴”着文本上课,乃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那么,如何做到“贴”着文本?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粗陋的见解 一、多读多诵,厚积薄发 朱熹有一段话“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自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如此看来,熟读应当是学好语文的基本条件。 可叹时下我们的课堂,却呈现出读书少的现象。默读少,朗读更少。这些问题已经引起诸多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关注。有次听一位青年名师的观摩课,学习朱自清的春,整堂课上,老师有范读、领读,学生有齐读、分组读、译读、悟读,一堂课45分

2、钟,教室都沉浸在琅琅的书声中。没有琐碎的分析讲解,没有什么新颖别致的互动活动,有的是学生一次又一次与文本的“亲密接触”,在文字间体味春的生机与勃发。这堂课,让人感触最深的,是学生通过朗读,更深层次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更深入地走进了文本,从而更深刻地领略了“潜伏在语言深处”的语文之美。 朱光潜也谈过熟读的问题,他说“口诵心惟,嘴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动力,一生受用不尽。”说得真好,多读多诵,渗入身心,厚积薄发,受用不尽! 二、咀嚼语言,提高语感 关于“咬文嚼字学语文”的观点,已经有很多著述。这里笔者列举平时上课的一个实例,谈谈一点小小的体会。 教学晏子使楚,把握晏子的思想性格是重点。如

3、何把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就从“酒酣”两字入手,引领学生走入文本,设身处地地想象晏子面临的凶险境况。我首先与学生明确“酒酣”即酒喝得最痛快的时候,然后让学生想象如果你在“酒酣”之时会怎么样,学生对此有各种各样的假设;接着我进一步启问“在酒酣的情况下,如果你面对楚王的逼视会如何?而文中的晏子又如何?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晏子在“酒酣”的情况下,能说出这番义正词严、生动形象的话,无疑说明他非常机智善辩;有的说他在“酒酣”之时,也是处处留心的,并没有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说明他时刻注意维护国家尊严;有的说他“避席”目的是为了醒酒,巧妙地逃脱了楚王的逼视,赢得了说话的时间。 就这样,师生间通过“

4、酒酣”一词的合作探究,不仅把握了文章内容,认识了晏子的爱国与机智,而且获得了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思维锻炼,对学生的阅读和作文都有了一些很好的启示。“吟安一个字,拈断几茎须”,让我们效法古人的钻研精神,在平常教学中多“贴”住文本,“咬文嚼字”,培养自己的文字敏感力,也许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片课堂的美丽新世界。 三、深入探究,返璞归真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课例,引起了笔者的反思。 教者执教的是诺曼底号遇难记,对于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不逃生这个问题,向来是语文课堂上教师希望形成高潮和亮点的地方,因此不是急急忙忙讨论,就是大张旗鼓辩论。结果学生口若悬河,课堂看似热闹,其实深究下来,所说却是华而不实,未必正确。但这位老师没有这样做,而是踏踏实实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认真思考,勾勾画画,做点笔记。课堂上寂静下来,只有学生翻书、写字沙沙之音,似乎太过沉寂,没有达到高潮。事实上,经过这样一个深入探究的过程,学生下面的发言相当精彩,直逼人物的精神内核,有些见解,连老师都自叹不如。所以说,语文课堂不必太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应“贴”着文本去学,是符合阅读规律的,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贴”着文本“教”与“学”,让学生真正学到点什么,或许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思考的事情。 编辑 谢尾合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