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7781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很显然,学生的思考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加纳德将“智力”定义为“人类心智的能力,它使人能解决真正意义上的问题或困难,并拥有发现或创造问题的潜能因而能为获得新知识奠定基础”,梅克教授也认为“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人,就是高智能的人”。他们都特别看重一个词问题。的确,学习过程中对问题保持浓厚的兴趣,不断地思考、发现、研究、解决,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创造能力不也在其中吗?因而作为一个学生, 如果能保持对问题的兴趣,能在学习过程中不停地思考,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能使学生保持“思考”的教学也

2、就是成功的教学。 让学生“思考”,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这并非新内容,但长期以来,由于高考的压力,我们并未真正的开展有意识的、全面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我们特意训练的往往是解题思维,因而往往造成学生学习习惯的偏差与思考能力的下降。 多元智能理论的引进和新的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必将是我国的基础教育发生根本的改变,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有利的契机,尽快的转变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育办法。怎样使整个学习过程都充满着“思考与研究”,成了我们探究与解决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从培养学生养成思考习惯的角度做些探讨。 一、强迫学生提问题,强力改变学生学习习惯,变听为学。 尽管从学生的年龄上看,是

3、很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方法的,但毕竟长期“师传生受”的学习习惯根深蒂固,因此在改变之初,不妨施加强力。如在文言文学习方面,我明确提出学习目标句句翻译、字字落实。特别强调一点,自读时每人必须提交一个问题以供讨论。 迫于压力,学生开始提出一些词句解释与翻译的问题,或者提出自己能够或已经解决的问题,比如“鸿门宴中刘邦和项羽的心理活动各是怎样的?”或者提一些与课文脱离、讨论意义不大的问题,比如“鸿门宴上项羽杀死了刘邦,那么下一个朝代会不会是项羽称王呢?”对于他们的问题,我进行归类,或解答、或讨论,并对提的好的问题进行评说,指出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老师或同学,而是促使自己不断思考,因此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是

4、思考的一种结果,他可以包含对问题的已经了解和尚存的疑虑两部分,经过这样的两三次重复后,学生就能比较严肃认真的对待提问了。 二、提供高水平的示范,创设思考的氛围,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有一次,我听了一位特级教师的示范课,他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课堂上这位老师总结了六种诗歌鉴赏的方法,而且每一种方法都提供了精彩的示范,学生学习中有了示范的引导,模仿着解决其它问题就有了样本,重复几次就能熟练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在教学离骚一诗时,考虑到它的背诵难度大,决定先解决内容理解,为此我先详细解说了第一节,并用精炼的语句概括了段意,然后将全班分成十二组,每组讨论分析一节诗,由小组推荐一人解说这一节,并将这一节内

5、容概括并板书到黑板上,之后全班讨论品评各组概括的优劣,集中修正。这一节课学生讨论活跃,概括时出佳句,引起全班喝彩,一个较难的内容就在较短时间内分化解决了。 三、正确诱导,修剪学生思考的枝蔓。 高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也是叛逆的,惟其如此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我们更要时时注意并加以修正,否则,无限扩大其思考的空间,这与极力限制其思考的空间一样,都是有害的,没有正确的思考,就如同丛生杂草的园地,虽绿叶青青,但还是一片荒原。 在一节作文课上,讲“联想与想象”,课堂上出了这样一道题司马光砸缸以后有一个男生绘声绘色的编了一个司马光表弟学砸缸的故事,因其曲折有趣赢得满堂喝彩,之后杨老师又念了一个故事司马光砸缸

6、救人反受冤屈,影射当今某种不良现象,颇能引人深思,在点评中老师特别强调想象的好坏不单靠是否有趣,还要看是否有意义这样的引导无疑是对学生有教益的。 四、引入美学的层次,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发现美,感受美文的魅力。 在引导学生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寻找“三叠排比”,师生合力找出了三窥、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三事等若干个“三叠”,我顺便指出“三叠”是中国文学中的传统技法,引导学生从若干个“三叠”中体味行文的整齐美,然后又抓住其中三问、三答、三思,体会语气的变化引起的表意上的细微差别,从而体会其参差变化之美。这样的教学中,将学生思考引入到了美学中,能让学生从语文教学中发现美,就能激发他们持久的兴趣与活力。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