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着力于积淀四大传统.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7785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要着力于积淀四大传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教学要着力于积淀四大传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教学要着力于积淀四大传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要着力于积淀四大传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要着力于积淀四大传统.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要着力于积淀四大传统 语文教学日新月异,一方面正在锐意改革,各种“番号”的语文教学流派扑面而来;另一方面正在失去传统,语文教学高耗低效为人诟病。传统的生命力在于打败伪创新、伪改革,打败急功近利,传统不能遗忘。没有传统的东西,不能称之为品牌,没有品牌的生产是粗制滥造。那么,请问语文教学的传统是什么,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它是如何被承传下来的?当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时,是否感觉自己新的东西还没学会,旧的东西又已经被遗忘了呢?我总觉得自己如同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却被逼着引吭高歌一样。我无意于阻挡语文教改前进的脚步,我只想提醒大家关注一下自己的教学根基,是否站得稳实,脑子里还有没有

2、一个“教学传统”的概念。 传统之一理清线索是阅读文章的第一要务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读懂文章,现代文、古诗文皆然。如何读懂文章呢?首先要理清线索。线索有表层线索与深层线索,表层线索是文章的外在路径,可以有语言标志,通过切分段落层次、提炼主题把握。理清表层线索,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读懂文章,只是知道了文章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以及所写事物的状态,至于这样写有什么妙处,隐含什么用意,就必须探求文章的深层线索了。归纳、提炼文章的深层线索是读懂文章的真正标志。 如读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剔出核心语标“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人通信”“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我只愿面朝大海

3、,春暖花开”,可见诗歌采用了“3+1”的结构(三种人与一个人的对比),先从眼前的我写起,逐渐拉长视角写亲人,接着撒开精神的大网面向陌生人,最终猛然收网,再回到眼前的我,使开始的我与最终的我形成强烈的反差,有力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矛盾、复杂而又坚定的形象,同时巧妙地设置了抒情启思的广阔社会背景,既有普适的社会关怀,又有强烈的孤芳自赏。基于这样的解读,我将课文分成“3+1”两大部分,学生理解起来非常顺畅。 因此,深层线索是将文章紧密联系起来的,高度浓缩与简化的线索,有了它,文章变得非常好记,也易于理解,还能品出其妙处,能发现作者的艺术匠心之所在。找到它,需要我们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准确把握文章内部的

4、艺术逻辑,梳理文章的行文路径、经营位置、布置着色之妙,并能以简明扼要(最好是文眼、诗眼为核心)的词句将其归纳出来,事实上是将文章层层剥笋,别出心裁,让学生瞬间把握文章重点,得其要点,抓其要害,探其大美。 传统之二问题研讨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动力 问题研讨是教学走向科学化的标志,也是教师适应新课改,由知识灌输走向思维启蒙的关键途径。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意、读出妙笔的基础上读出问题。学生提不出问题,甚至有教师也提不出问题,只会照本宣科,是最有问题的。要推动语文课堂的深度运行,必须设计问题研讨。目前,我们的许多语文课堂没有问题研讨,只有问答呼应,学生只需在课堂上回答一个字、一个词,最多一句话就够

5、了,几乎没有回答过一段话,这充分说明,学生并不需要完整的思维、严密的论证和恰当的表达,只要顺着老师预设的方向,随口说出那个显而易见的答案就可以了。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是没有动力的,能思维就不错了。 问题研讨首先要打捞问题。文本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可用来在课堂上教学的内容很多,但适合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水平的并不多,因此语文和语文教学是截然不同的,语文就是文本内容,而语文教学是课堂内容,课堂内容需要老师对文本内容增、删、调、换,尤其需要老师妙手回春、创新设计,让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语文课堂最常见的现象是没完没了的品味“你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在讲一地鸡毛式的碎知识,课堂缺少高屋建瓴的整体感,学生

6、听完后脑袋里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缺乏应有的一种“清晰化教学”,最好的矫正办法就是要将这些零碎知识整合到一个核心问题中去,牵一发而动全身,窥一斑而见全豹。 比如教学舒婷致橡树,诗中有一句话“不,这些都还不够!”我们敏锐地抓住这句话,将感叹号转变为问号,请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这么说,她在否定什么,又在肯定什么?通过这一核心问题,将一堂课要学的所有内容囊括进去,学生开动脑筋,各抒己见,对话交锋,任务驱动,课堂杂而不乱,学生学有所获。不过,这样的问题设计,需要我们精心捕捉,好课总须深挖,故谓之打捞。 问题研讨其次要深度汇谈。仅仅照本宣科,学生看似学到了很多知识,其实收效甚微,他们并没有廓清知识的来龙

7、去脉,并没有费力耗神地获得探求这些知识的方法,因为他们仍然在思维的浅层进行零碎知识的拣拾,而不是对核心问题富有挑战性地集体攻关。 比如老舍想北平最后一段话“好,不再说了,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学生都很难理解,自己根本不会落泪,哪怕是把文章读十遍。原因在于我们根本没有理解老舍究竟是怎样“想北平”的?我们抓住这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重新梳理课文,竟然发现“想北平”不仅是这篇文章的题目,还是这篇文章的线索,是文眼。通篇都在“想北平”,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想北平。文章开篇三段写自己想北平而说不出,把北平类比为母亲,甚至恋人,我们从老舍平实的文字背后,揣摩出他此刻沸腾的内心,这是一种着急的、煎熬的想北

8、平;接着以巴黎作对比,直言北平的动中有静、匀调自然、物产丰富,是一种执拗的、自豪的想北平;最后一段,戛然而止,纸短情长,水到渠成,是一种深情的、感恩的想北平。如此看来,这个“想”字当然不能替换成“写”“忆”等其他词语了,因为它是“无时不在的牵挂与思念”。更何况,此时的北平在处于危急之中,一个受惠于她的贫寒的人,落泪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问题研讨最后要冲破课堂。通过问题研讨,我们可以直面知识的真相,也能发现教学的肤浅。如教学荀子劝学时,我们发现这篇文章的思路很成问题,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吗?全文可提炼成四个关键句子(1)学不可以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

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积累,坚持,用心)。它们之间有什么紧密的逻辑关系呢?回归原点,我们发现,作者一上来就亮出了中心论点,他要大力提倡的就是“学不可以已”,以下都是围绕其展开的,这句话直译出来就是学习是一个不可以停止的(动作)。为何这样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君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换言之,成为君子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那么,君子是怎么学习的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何为善假于物?就是要不断地假借外物,或者理解成不断向外物学习的过程。我在课堂上还作补充,不仅要假于外物,更要假于外人。照这样的思路分析下去,最后一段就

10、顺理成章了,怎样向外物学习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要不断地积累、坚持、用心。这样一来,课堂就圆润了,教学过程就异常清晰与明朗。冲破课堂,是指冲破唯有灌输的简单思维的课堂,冲破由教学参考书提供标准答案的僵化思维的课堂,冲破没有质疑批判与反思重构的平庸思维的课堂。 传统之三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技巧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语言包围着语文,谁能突破语言,谁才能走向语文教学的成功。但如果我们仔细考察,究竟如何品味语言呢?我们发现大多数人只会说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至于为何要用这种手法,作者此处使用这一手法,给我们今后使用这种手法以怎样的启示,就不得而知了。如果不信

11、,我们干脆先来两个段落,看看如何品味赏析其语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这段文字总体上用的是“X+1”的结构模式,其中X=2n,即前面铺陈展开,最后点出中心句;前面一部分铺陈又采用两两对称的句式,文字结构整饬,虽然铺采?模?体物写志,但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对称之中又显变化。首两句,一写时间,横向,一写空间,纵向;次二句,紧承首两句,但一写近,动作慢,视觉观照,一写远,动作快,听觉着笔;接着

12、两句,与首次二句皆不同,前者是静止的、不动的,而此两句是动态的,且一句在陆地上动,一句在水中动。由此观之,此32句,涵盖宇宙空间万物,最后一句总结当是恰中肯綮、言之凿凿也。作者整段以否定句式表现,有一种别样的陌生感和咄咄逼人之气。 如何品味文章的语言呢?文心雕龙?情采说“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刘勰是从“形文、声文、情文”三个方面来品味语言的,给我们很好的启示。上面两段文字,一整一散,颇有文采形式上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在文章的深层,事实上都有一个整饬的布局;声音上,好文章都可

13、以令人大饱口福,荀文铿锵有力,老舍京腔京韵;情感上,皆源于生活,有感而发,荀文更倾向于“激情的理性”,而老舍更侧重于“温情的画面”,都从情感上打动我们。总体上都富有语言的极高创意,须用心品味才能得其妙处。 传统之四活动组织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革命 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酒杯在于晃动,朋友在于走动,教学在于活动。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指出,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我们的日常教学应该是两种课程并驾齐驱,但往往只有学科课程半边天。新课程在我看来主要新在综合课程,许多老师为何无法组织综合课程,因为综合课程需要更为复杂的教学技术,如佐藤学所说,需要“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这有两方面的意

14、思,一个是开发这方面的专业化课程,这个有点难度;另一个是将学科课程综合化,比较容易操作,应该是推进新课改的一种有效途径,但也有问题,因为我们的大多数课堂现实是没有活动的,课堂只是一味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基本上还是一言堂,即使是搞活动,也是因为课堂里来了客人听课或检查。如果我们考核一下,老师们究竟能够组织起多少有声有色的语文学习活动,结果恐怕不容乐观,所以我说,用活动来改造语文课堂乃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革命。 为什么说是第一革命呢?因为语文教学只有活动化,才真正有新意、有挑战、有活力。如何组织活动呢? 首先要捍卫经典活动。经典活动是指语文学科本身必须保留的传统活动,如早读、书写、朗诵、演讲、讲故事

15、、征文、辩论等,这些活动我们要将其纳入教学计划,融进教学过程,细化活动要求,“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相应的时间有规律地组织规定的活动,必要时甚至将其上升为年级组、备课组的活动计划,通过行政推动和计划定格,将其作为教学传统。如何组织活动,央视的汉字书写大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精心设计活动,放大活动效应,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科活起来。 其次要跟进新型活动。小组合作是新课改的核心活动,也是新旧课程的重要区别点。小组合作有其特定的组织技术与活动流程,比如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划分小组、明确任务、提出要求、规定时间、成员分工、交流分享,我们要认真学习,不能画虎不成反类犬,更不能挂羊头卖狗肉,穿新鞋走老路。

16、课后的小组合作则是自由成组,选择一个项目或课题,教师要指导学生采访、调查、观测、查阅资料、撰写报告、交流分享。大班额的教学组织小组合作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最佳的小组成员是6-8人,过多的小组合作与交流在课堂上进程缓慢,我们可以用两堂课拆开来进行,一堂课合作,一堂课分享。慕课盛行以来,“翻转课堂”活动蔚然成风,我们可以将其视作对传统教学困境进行突围的一次改革契机,千万不能一无所知却一概排斥。“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紧跟时代步伐,教学定会别样精彩! 最后要探索特色活动。特色活动是一所学校的品牌活动,适合学校的校情(师情与学情),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容易被师生接受,对推动学科教学,提升学校形

17、象,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甚至丰富学校文化内涵,都极有影响。这样的活动,一所学校,一个学科能有一个就不错了。我们学校有一个“影像与写作”的活动课程,由于众多老师的前期实践,还获批了省课程基地、教育部规划课题。这个活动的立意就是帮学生架起“图”“文”之间的桥梁,把摄影(像)和写作(阅读)嫁接,引导老师、学生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和美感,先用图片言说,再用文字传达。既使老师的手机有了奔头,又把大家引入了具有高雅情趣的人生追求中来了。我们建构了“我的张高路”主题课程,让学生用“影像与写作”的方式,记录三年的高中生活,三年为自己写一本书,或拍一部电影,或出一本摄影集,漫漫人生路,处处有风景,学玩结合,动静错开,内外延伸,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幸福感和学校归属感,一定大有裨益。 陈礼林,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第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