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改革不是盲从.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7862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堂改革不是盲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课堂改革不是盲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课堂改革不是盲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改革不是盲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堂改革不是盲从.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课堂改革不是盲从 面对教改浪潮的冲击,语文教学的一些基础的关乎祖国文化兴衰的传统的东西还是很有必要坚持,语文不再轰轰烈烈,但求提高其语言文学的能力和人文素养,千改万改,不能改变语文的初衷和根本。 在新课标的指导授意下,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改的浪潮中,尝试着新的教学方法,师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求得健康发展。但是就如打开窗户看美景的同时,苍蝇蚊子也会飞进来一样,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尽量在教改的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取精弃糟。多年来,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同时也是教改的直接参与者在这一点上是有体会的。 置身并参与如火如荼的教改浪潮中,我常常接触和感受着不少令人反思的问题一些热衷于优质课的组织者只追求表

2、面的热闹,形式的前卫,矫揉造作的表演,最终适得其反,使语文教学变了味儿。我在一线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表演课。例如有一节课,教学内容是九年级的变色龙这节课在教师导入新课后,用了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便设疑让学生进入了分组讨论阶段,采取的方式是小组内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讨论进行解答,教师巡回充当辅导者的角色。一节课闹轰轰地进行着,是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是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课堂气氛异常的热烈。但当看到学习效果时,一些平日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差一点的学生就不知所云了,有的学生甚至连课文讽喻了什么人也好好说不出来。这样的只注重表面形式的课让听课老师学什么?课改到一大批学生学不懂语文,

3、这样下去的结果真正是让人想也不敢想。组织课堂的老师讲动不讲收,讲学生自主却忘掉了教师主导。这样的课表演下来,我想绝对是与教改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我想即使课堂的教学形式千变万化,当教师的要将把握教材、把握学生做到放其于股掌之间,始终做到游刃有余。能放得开就要收得拢。更重要的是,一节课要见课堂效率收益。我建议诸如此类的表面现象还是不弘扬为益。 在教学实践中,在不断的学习体验中,我深切地意识到要想使新课程改革健康深入地发展,达到预期的目标。我以为,在借鉴先进教育论的同时,切不可摒弃传统教育,丢掉教育的根。只有牢牢置根于传统教育教学这片肥沃的土壤中,我们的新课改才能日趋成熟,才能结出芳香的果实。 最近

4、,我也曾听过这样的一节课,内容是七年级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无论从导入,课堂结构,师生互动各方面对新课标的体现都无可挑别,但是教学结束后让听课者觉得惊讶的是本节课没有涉及“识字教学”。难道说我们搞课改真的连最基本的“识字”也驱逐出境吗?难道学生学会感悟学会思考了却忘掉了母语的本来面目,这是我们的课改初衷吗?我以为今天的语文课改在对待语文传统教育这个问题上,不会是简单的回归,更不是粗暴地把“传统的、基础的”东西打入冷宫。 将优秀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语文课堂相融合,使语文教学不断地吸收新鲜养料,不断创新和发展,犹如千年古柏,植根深厚的土壤,沐浴阳光雨露。让我们的语文老师不断学习加强专业知识提

5、高文化素养,只有老师人人“满瓶水”才能倒出半瓶甚至更多水滋养学生,在课改的阵地发挥你的真正的水平,何愁语文教学的生命光芒不四射呢? 我记得就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崔峦先生曾做过如下总结 1.加强人文性,忽视了工具性;突出了文学性、欣赏性,削弱了基础性。 2.教师一味的放手,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伙伴和学习方法的权利,放弃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3.过多引进文字的、音像的资料,过多展示多媒体课件,教科书却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资源。 崔峦先生的总结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思考,教语文教什么?学语文学什么?特别是新课改的冲击下,我们这条路究竟该沿着怎样的方向走?这是我们广大教师在当前形势下应该而且是必须思考的。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但是,我以为语文课改最需要的是辩证的思想和求真务实的态度,“改”不是肤浅地改形式改气氛,更重要的是改课堂效果,看学生是否真正收到实效。大树参天始终离不开“根”的给养,铅华流尽,落叶归根,还语文课程以生命的本源,我们呼吁。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