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观指导下的语文教育改革整体设计.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8012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用观指导下的语文教育改革整体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用观指导下的语文教育改革整体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用观指导下的语文教育改革整体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用观指导下的语文教育改革整体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用观指导下的语文教育改革整体设计.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语用观指导下的语文教育改革整体设计 在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中小学语文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师培养、评价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问题是多方面的“脱节”。推进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向纵深发展,必须认识这些“脱节”问题,并对语文教育进行重新审视,探寻问题的根源,进而从全局的视野来理顺各种关系、设计解决方案。 方案设计旨在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进行顶层规划依据语文学科的发展规律,研究不同学段语文能力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确定语文能力的基本内容。以正确的语用观为指导,打破语文教育各种要素之间的壁垒,通过学术、行政等多种手段进行有效整合,形成语文教育的合力,提高

2、学生的语文能力,引导学生过好语文生活。 一、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脱节”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育改革的突出问题是语文教育的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实践者之间未能做到有效沟通,对语文教育的许多重大问题尚未形成共识,以致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多方面“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语文课程建设亟待加强。课程目标含混不清,课程内容空泛笼统,使得课程定位不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定位缺失,衔接松散。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缺乏应有的配合。 二是教材编写与发行高度行政化,部门利益分割严重,导致教材创新后劲不足。教材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与教学实践的衔接不紧密,科学化、标准化水平不高。 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制

3、度设计尚有缺陷教师的培养目标定位出现偏差;教师教育的课程设计简单陈旧,内容偏于学术性;教师发展缺少持续的动力,普遍存在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不高等问题。 四是语文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教与学关系失衡,片面追求以学生为中心,过分关注应然内容,学生主体地位的绝对化,导致教师角色意识和地位的弱化、矮化,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教学中对最新的现代信息技术关注不够,整个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偏低。 五是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健全,评价的价值标准片面化,评价的目的、功能狭隘化,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明确;此外,课标与考纲同时存在,弱化了课标地位,应试教育成为语文能力发展的最大阻碍,甚至造成了以应试为主、突出语文形式的

4、现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脱节”的根源在于,对语文课程本质的认识莫衷一是、尚不明确。语文课程的本质是语言文字运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也即语文能力。语文能力,除了自我发展之外,主要通过学校的语文教育获得,而学校语文教育在教师、教材、教法、评价方面统筹不力,导致语文教育改革效果不尽人如意。 二、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新审视 语文教育在从近代开始至今百年发展的路途中,几成众矢之的,争论、质疑、批判、斥责之声不断。在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今天,一系列的“脱节”问题,需要我们对中小学语文教育进行重新审视。 1.语文学科的目标重返原点的再梳理 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

5、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1语文教育是什么?“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个方面必须连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2叶圣陶先生的这些论述,对我们重新审视语文、语文教育极具指导性和启发性。 针对目前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非语文化”、“去语文化”以及“形式化”泛滥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汉语文的特性和语文

6、教育的根本出发,明确语文课就是要教语文、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的本体是语言文字,语文应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让语文课回归语文本体,使语文教育回归语用本体,把握语文教育的语用本体特征,开拓和建构语文教育的语用观,将有助于语文教育和课程改革打破弊端,实现切实的创新和发展。 那么,什么是语文教育的语用观呢?就是以语用为本体,将“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教育的基本立足点,把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倡导实实在在教语文、认认真真学语文、扎扎实实用语文的教学新秩序。 根据叶老的阐述和语用观思想,我们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7、,即语文能力,注重语文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2.语文教育的新视角历史的关照与现实的需要 语文学科自从独立设科以来承载着太多的内容,对于学科的性质已经争论近百年,突出的有“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等等。语文教育的语用观思想,既是对百年历史的观照,也是对时代呼唤的回应。 梳理语文教育的历史,工具观主张把语言文字看作一种工具,注重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这个工具可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语用观是工具观的发展,语用观的基本思想和工具观是一脉相承的。语用观注重的是“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强调的是语用性,认为学语文就是为了用语文。因此,二

8、者立足点相同,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人文性思想力图改变只重视语文工具性的做法,强调人文素养的教育,但往往将语文教育人文化,出现了“非语文化”“形式化”等弊端,使语文教育陷入各种误区,在某种程度上说人文教育取代了语文教育,而语用观是对人文性思想偏颇之处的拨正。语用观强调立足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主张构建语文教育的新体系,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技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促进个人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语用观是审视历史后的概括与提升,也是与时俱进时的顺势而为。语用观是对社会上呼唤真语文的彰显。真语文是在对语文、语文教育本质把握基础上提出来的,“以语用为宗旨,将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立足点,把训

9、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和任务”3。无疑,二者目标一致。 此外,语用观体现了对当前国外母语教育的借鉴。纵览欧美国家语文教学,他们在重视语言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强调语文能力的培养,从中可见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一个趋势。 3.语文教育的新维度语文生活与语文能力 “语文生活也可称语言生活,是指运用、学习、研究语言文字的各种社会活动,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知识、语言文字产品的各种社会活动。语文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贯穿人类终生。”4要过好语文生活,不断提升语文生活的质量,就需具有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终身学习的过程。 语文能力是帮助学习者

10、过好语文生活的能力。那么,什么是语文能力呢?李宇明认为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技、知七个方面。5除了听、说、读、写能力以外,在新的历史时期还应该增加“译”的能力。“译”属于翻译能力,主要通过跨文化交际来培养,在学生的语言学习中,既要跨方言,还要跨语言、跨国度、跨地区,所以在这样一个跨文化语文生活中,我们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包括古文的翻译、方言的对译、不同阶层人的对话翻译,还有中文和外语的翻译等。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以及随之产生的语言新媒体,也在推动着语文生活步步向前,因此语文教学也不能忽视现代语言技术。语文知识是语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知识是语文生活中处理各

11、种语言文字活动的支撑;另一方面,知识通过实践、运用才能转化为能力。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认为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技、知七个维度,这些能力在学习阶段严格地说是一种技能,它们需要大量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形成,即在学习语文知识并不断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中,最终形成语文能力,继而过好语文生活。 三、中小学语文教育整体设计略论 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科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每个要素发挥着特定作用,整体发挥最大作用。我们以语文教育的语用观为指导,以语文能力的七个维度为依据,以引导学生过好语文生活为目标,整体设计语文教育改革。 1.语文能力的学段衔接 语文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学段脱

12、节,小学、初中、高中缺少整体设计,语文能力的描述尚未形成合理的梯度和科学的等级。语文能力的形成有其内在的语言发展规律。把握好这一规律,以语用观为指导的语文教育才有据可依,也才能帮助学生过好语文生活。我们依照国外心理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语音、词汇方面的研究,对三个学段语文能力进行整体设计。 婴儿大致在4至6个月龄开始发出类似于言语的声音,一直持续到1岁至1岁半。期间10至13个月时开始产生最初的单词语,到了18个月开始结合为双词语,名词数量骤增,出现词语过度扩大使用的现象,以后随着简单句、复杂句、交际等方面的逐步发展,儿童有机会得以学会需要的各种音位、声调和韵律等。到上小学前,儿童在语音方面

13、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跟成人已经没有差异。等到小学快毕业的时候,学生开始出现对同义词和对范畴关系的解释。小学高级阶段和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形成的形式运算能力使他们进一步扩展自己的词汇量。尤其是从高中到大学的阶段,他们能够理解一个词语的多层意思,能够理解一些微妙的心理隐喻,能够通过句子与其内容的差异来把握其深层含义。 总之,我们认为,小学阶段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习惯的养成,初中阶段注重探究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养成,高中阶段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批判精神的提升。语文学段的衔接设计只有建立在语言发展规律基础之上,才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语文课程的建设与语文教材的创新 语文课程建设要科学化

14、、明确化、多维化。一是科学化,即语文课程目标研究的着力方向。语文课到底要教学什么,所教学的内容应达到一个什么程度,都要立足于语文生活的实际与需求。对语文课程目标的探讨,要摒弃一切“非语文”的东西,切实把握语文教育的语用本质,借鉴民国时期语文课标和有关文件的阐释,在语文目标的描述上要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注重逐级达成,注重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和语文情感价值之间的关系,使课程目标具有层次性、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真正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二是明确化,即语文课程内容研究的着力方向。从研究现状来看,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展开对于什么是语文知识形成共识,对于有没有知识清单形成共识,对必教的知识形成共识,从而为语文能力

15、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三是多维化,即语文课程资源研究的着力方向。努力从技术、使用主体、使用功能等维度,开发适合教学的、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有用的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这样才能使以语用观为指导的语文教育落到实处。 教材建设异彩纷呈,但是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朝着科学化、标准化方向迈进。教材编写一方面要立足现代语言生活实际,厘清语文生活特征,继承传统,合理安排文白比例;另一方面要协调与统筹教材中语文能力维度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读为语文教学的重心,协调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以写为激发点,突出写作教学。此外,教材编写还要有横向整合的意识,促进与社会需求、学习者、多元文化、现代科学技术的整合,潜移默化地培养学

16、生终身学习的语文意识。 正确处理好课程与教材的关系,必须在把握语文生活需求与特征的基础上,以语文能力的七个维度作为思考视角,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在很长时期内,我们忽视了课程建设,造成课程问题被长期悬置,在实践中往往用教材替代课程。语文课程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不同,前者是关于“教什么”的问题,后者是“在教什么既定的前提下用什么去教的问题”6。语文课程内容要想进入实践课程环节,必须实现教材化。教材化即“通过什么具体事实使学生学习(课程)内容”7。正确处理好课程与教材的关系,就要打破语文课程与教材之间的壁垒。一要明确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种类型课程的定位、功能和关系。必修课是基础,选修课是补

17、充和提高;必修课强调强制性,选修课强调选择性。二是与两类课型配套的教材建设必须明确。首先要明晰选修课教材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突出学校、学生的选择性。其次,选修课教材应突出以学为主,打破一味对必修教材的模仿,选编具有“学材”特点的教材。 3.语文教师的重塑与语文教学的优化 新课改对教师的知识构成、能力、素养都提出了挑战,这也是当代语文生活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教师是落实新课改的主要力量,为使新课改走向深入,必须改变教师旧有的知识结构,提升并发展教师的多种能力,重塑教师知识与能力结构,使其适应语文生活要求。首先,教师的素养包括必备素养、特色素养、学科知识和能力等。教师必须协调和统筹这几方面,使自

18、己更好地胜任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师角色,成长为科研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其次,做好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的协调与统筹,理清两种培训的界限,使得教师培养培训方案一体。职前培养是阶段性的教育,而在职培训则是终身教育。再次,语文教师应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协调和统筹,把握好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教学中活动方式的综合,使语文能力的培养效果最大化。最后,做好语文教师与后备力量的统筹,继续完善教师选拔制度,把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各地也要有一定的配套保障措施,创造更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环境。 语文教学离不开优化意识,也离不开语用观的科学指导。语文教学要注意语文是从事社会活动的基础,是学习其他

19、学科的基础。语文教育应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以课堂为中心,并向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延伸拓展。真正废止“灌输式”教学,成为改革与优化教法的关键。一是要坚决摒弃依靠讲授法和作业法“包打天下”的习惯,加强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使教法生动有趣、灵活多变,富有科学与艺术的魅力。二是要调整师生角色,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对语文教学活动过程的主宰成分,还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三是鼓励多种形式的课外作业,注意和实践性相结合,用真实的语文生活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4.考试与评价的转轨 衡量考试与评价的标准应该看它是否有利于测量语文能力,是否有利于培养语文能力,是否有利于帮助学生过好语文生活。以选拔作

20、为标准的考试之所以不能作为中小学教学的导向,在于它不面向全体学生,也不利于语文能力的提升。任何考试都是一种抽样检查,用考试指导教学犯的就是以偏概全的错误。要明确考试改革只是教育评价改革的一部分,而不是评价改革的全部。关于教学评价的改革,应该以教育部门为主导,各方力量充分参与配合,尽快为中小学语文教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应该包含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方面的内容。 现在高考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即统一高考+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这有利于实现培养语文能力的课程目标,有助于构建以语用观为指导的语文教育体系,有益于学生过好在校期间乃至毕业后的语文生活。从某种

21、意义上说,我国的教育改革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将评价引向合理的轨道。 5.课改中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既是对新课标的总结和提升,也是推进教育深化改革的保障。 一是创建协同机制,构建语文相关人员之间的交流平台。协同机制就是与语文教学有关的要素之间要打破壁垒,实现有效汇聚,以期达到科学、高效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而创建的制度,其目的是从制度和机制入手,促使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和实践者之间有效沟通、相互协调、成果共享、达成共识。同时改革教研员制度,促进教育沟通扁平化。其次,要重视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实现社会、家长、学校与语文教师合作交流的机制化。这种机制,既能为教师提

22、供有保障的进修时间,为教师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和人文关怀,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又能更好帮助学生提升语文能力。 二是依靠法治,建立新型的教材管理制度。在推进新课标的过程中,围绕教材建设,要努力建立新型教材管理制度。建立教材编写、审定、印刷、出版、发行、选用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创造教材各个环节规范、透明、公开的良好法律生态环境,使各个环节相互独立、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确保教材在法制化的轨道上运行。 语文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立足于语文教育的语用观,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学生过好语文生活为旨归,对课程、教材、教师、教学、考试与评估各方面重新审视,进行科学的整体设计,一定能构建起基于语用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创语文教育的新天地。 第 1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