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可操作性的大学语文教学.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9194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可操作性的大学语文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走向可操作性的大学语文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走向可操作性的大学语文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走向可操作性的大学语文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可操作性的大学语文教学.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走向可操作性的大学语文教学 内容作为人文素质必修课,大学语文在高校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然而,现行的大学语文因缺乏社会价值思考的针对性,所以在教学思路方面不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论文立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倡在大学语文课程设计中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教学目标,注重提升教学对象的主体价值,合理设计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训练体系,以期最终推动大学语文走出教学瓶颈,真正实现传播优秀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现实目标。作为人文素质必修课,大学语文一直以来以传播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为己任,这也成为其立足课程特点实施教学的宏观教育指导思想。然而,比照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我们不难发现

2、其中明显的教学思路误区。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尝试对大学语文教学提出新的思考路径,以推动其教学走出自我提高的瓶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一.现行大学语文教学误区分析大学语文主要通过解读经典作品,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写作能力及文学鉴赏能力为教学目标。长期以来,教师都习惯性地认为只要该课程的教学以宏观教育指导思想为出发点,符合以上教学要求即可,却忽视了从未来社会实际的人才需求出发调整教学思路,因而,其教学也就无法突破现有的教学思路束缚,服从于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可操作性目标。1.缺乏价值目标的社会性思考课程作为一种“法定知识”、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媒介,无论是课程知识的选择、

3、传递,还是课程知识的评价都具有较强的社会性。1换言之,任何课程的设置、知识的传授及评价的机制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实践检验的影响。大学语文也是如此。通常,我们认为开设该课程是以传播民族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为价值取向的,以此而生发的教学思路也是出于民族文化发展、国民素质培养的考虑。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教学思路也就迷失在一种模糊性的价值认知中,而缺乏最具价值意义的社会性思考,毕竟,我们的教学效果最终要由社会进行实用性的检验。大学语文固然能推动国民教育实现上述社会现实意义,但我们的教学在围绕着宏观价值取向展开的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地避免笼统的价值规定性,否则,我们的教学既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无法有

4、效体现其具体的实践价值意义。与其大而化之地提出口号式的教学思路,不如脚踏实地地成就某项具有社会实践意义的教学效果。2.缺乏课程教学的操作性设计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总服从于国民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作为公共课目的大学语文也如前所述具有主导价值规定性。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没有某种明确的教学目标理念,就无法成就该课程教学的操作性设计,最多也只能依据课程特点,进行传统的人文知识宣扬教育。大学语文的教学对象都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和文学素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我们单纯立足教材精选的经典作品本身,泛泛地引导其解读、鉴赏作品,认为在这样一种解读、鉴赏中就能提高其人文素养、鉴

5、赏能力,甚至写作能力,不久,我们就会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获得效果评价这种看似明确的教学思路却缺乏现实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无法改变课时局限、教师主导、理论为主、学生被动等实际教学问题,因此,在教学中也就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仍是浮于浅表的“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模糊性评价,没能真正达到提高其实际能力的现实目的。二.可操作性教学的对策思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2大学语文作为承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任务的学科,具备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内

6、蕴。而如何发掘该课程的潜能,真正发挥其功能价值,就必须结合社会用人的实际发展需求,对现行大学语文教学思路做整合性分析,使其走出教学认识误区,发挥积极能动的现实作用。1.立足提高写作能力的教学目标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教育董事会任命的长期规划委员会的委员们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得出结论“未来世界的学习”就应该使人们具有“实用读写能力”。在很多学者看来,适应新技术革命的信息社会的本领就在于“实用读写能力”。2这种对未来人才“实用读写能力”的要求暗合了我国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所要达到的重要标准之一,因为“读”与“写”都是一种思维能力的体现,它展示的是人们对语言这种工具运用与思考能力的综合素质。而在未来

7、的学习与工作中,“实用读写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个体生存及组织传播的能力保障。当下,大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读”的能力,却缺乏重要的“写”的能力。而我们的教学思维模式依旧固步于以传播优秀文化为主导、以提高人文素养为目标,殊不知,在教学中立足学生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突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恰恰能够达到传播优秀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因为,“写”总是与语言密切相关,而“语言是一个民族从事任何一项人类活动的工具”3,“民族的智能形式必须和语言的形式相适应,因此,民族的智力特性或许同样可以被视为民族语言作用的结果。”3所以,当我们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特点,突出对其写作能力进行培养时,我们其实也在引导学生提高语言

8、表达能力,以及对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特性的认知。因此,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实际,以“写作能力”的培养来整合大学语文教学思路是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的。2.注重提升教学对象的主体价值一个具有基本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大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人们更加看重的是其学以致用的素养程度与驾轻就熟的应变能力。因此,在大学阶段,我们的教学理念也必须进一步凸显教学对象的主体价值,并以此为出发点来理解与设计教学,使其体现出有效的操作意义。以“写作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整合思考大学语文教学,我们可以通过解读经典作家的写作成果,重点探索创作的技能技巧,引导学生弥补自我写作的不足。与此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文学写作,

9、还是公文写作,都是通过写作来传播组织精神与文化成果。由此,学生会不难发现,在“写作”思维中融注与体现的均是个人的主体价值,因为“一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语言运用等语文修养及语文传统文化的接受消化”。4同时,我们也要真正突破教师“一言堂”的主导地位,在必要的理论指导之后,重点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意识,让学员在多读、多说、多写、多改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训练、自我提高。唯此,才能在大学毕业时既通顺又扎实地写好学习和工作中实用的文章。 3.合理设置隐性课程的训练体系众所周知,“显性课程是指列入教学计划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潜在课程,存在于教学计划之外的

10、,隐藏于显性课程内外的非正式课程。”5显性课程具有特定知识传播的直接性,而隐性课程具有特定教育价值的潜在性与非预期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致力于一种轻松自由、富有创造性的育人环境建设工程。作为显性课程的大学语文教学课时是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的,因为,教学对象存在个体差异,同时,“写作能力”的培养关涉知识积累、实际运用、传播途径等方面,是一个长期的训练提高过程,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就需要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条件,在教学设计中有效利用显性课程,能动使用隐性课程,充分利用二者合理安排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训练体系,使学生真正学有所感、练有所获。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想弥补教学课时的局

11、限与知识传授的有限等不足,我们可以依托现有的信息技术便捷条件,积极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培养,如依托网络课程补充写作的理论知识、搭建网络媒体充实阅读的课外素材、凭借广播媒体播放优秀的写作稿件、组织文化活动进行创作比赛等等,以丰富而无形的训练内容和训练形式反复刺激、熏陶学生的感官、心灵、情感,加深拓展写作知识的机会、加大进行写作训练的力度,最终达到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结 语“随着网络化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应用写作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化人才必须具备的四大核心技能之一。”6而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现代化人才技能培养提出的要求,也是改进大学语文教学思

12、路的必然走向,毕竟,走出大学语文教学的常规认识误区,也是推动大学语文走出教学瓶颈,真正实现传播优秀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现实需要。注释1汪人元.关于艺术创新和艺术的有效积累J.剧影月报,2018122转引张菊兰.应用文写作与应用文写作课传播价值的再认识J.昌吉学院学报,20183【德】威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20184朱海平.阅读与写作语文教学的根本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85解北茂、张宏政.隐性课程的特点、功能及优化J.山东教育科研,2018(1)19.6金振邦.推进应用写作教学的现代化J.应用写作,20181陈宝琳,军事经济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第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