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技术教学衔接性与年龄特征.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9576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技术教学衔接性与年龄特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运动技术教学衔接性与年龄特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运动技术教学衔接性与年龄特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运动技术教学衔接性与年龄特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技术教学衔接性与年龄特征.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运动技术教学衔接性与年龄特征 如何衔接中小学各个阶段的学校体育,如何结合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体育教学等问题是长期以来有待于深化讨论与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中小学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特点、终身体育习惯等视角分析了中小学各个阶段学校体育的特点、要求与策略;提出了“一校一品”是落实各个阶段中小学体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14年的体育教学到底教会了一个学生什么?”这句话对体育教学效果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从学段来看,这14年的体育教学,既包含了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的体育教学,又包含了大学2年的体育教学。可以说,这14年是每一个学生一生中黄金的岁月,也是接受教育最重要的年华,体育教育虽然不是学

2、校的主课,但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身体不好,即使再有学问,再有智商,也不能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从身体教育这个视角分析,学校体育对于学生身体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历年来青少年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的残酷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学校体育做得不好,需要深刻地反思。当然,青少年学生体质问题是一个综合问题,其影响因素众多,如遗传问题、营养问题、生活习惯问题、环境问题、应试教育问题、运动缺乏问题等,要让“学校体育”来承担学生体质下降的所有责任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但是作为学校体育业内人士,完全推脱自己的责任、寻找外因,更是要不得的。 反观我们的学校体育,的确还

3、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体育课程、教材编制、教师配备、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一体化是一个核心问题,这也是导致学生接受14年学校体育,却导致了“学而不会”的现象。因此,探究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性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更是防止体育教学低水平重复的有效策略之一。 一、对体育课程各学段运动技术教学衔接性的再思考 从“运动技能”线路分析,义务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8年修订稿)对“运动技能”目标描述为“在小学阶段,要注重体育游戏学习,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初中阶段,要注重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比赛

4、,逐步增强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安全从事运动的能力,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1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运动技能”目标的描述是水平五提高运动技能的水平,增强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水平六在提高所选运动项目技能水平的基础上组织和参加课外体育比赛。2 从运动技能角度梳理以上重要文件,其结果是小学阶段注重体育游戏学习,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初中阶段注重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高中阶段提高运动技能的水平,增强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大学阶段在提高所选运动项目技能水平的基础上组织和参加课外体育比赛。这个线路体现了运动技术教学各个阶段的特点与衔接性,其划分的依据应该是统一的。但从具体内容

5、来看,这个线路中各个阶段的划分依据是不统一的,因为小学阶段体现的是“基本运动能力”;初中阶段体现的是“不同项目运动技术”;高中阶段体现的是“运动技能的水平”;大学阶段体现的是“所选运动项目技能”。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运动能力等概念没有统一。这三个概念并不是同一个层面的概念,3不能作为划分各个阶段运动技能目标的依据;二是小学阶段所指的“基本运动能力”与运动技能不是并列的,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就不能表现出运动能力吗?还有高中阶段等。三是高中阶段体育课程标准实施的正是选项课程的教学,但从文本上看,大学阶段体现的是“所选运动项目技能”,而高中阶段体现的是“运动技能

6、的水平”,似乎有所颠倒。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各个学段运动技术教学的衔接路线应该重新调整与划分,其划分的依据是“运动技术”。首先,“运动技术”是指“符合人体运动规律,合理有效完成身体运动的方法”;其次,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条件的限制,还没有达到学习运动技术的要求,因此,可以用“身体活动或运动方法”替代(其实这个内容在2018年体育课程标准运动技能目标中已有具体体现,只是没有把它写到运动技能目标之中),此处的“身体活动或运动方法”与“运动技术”是同一个层面的概念;再次,由于小学水平3的学生在身体上基本具备学习一些简单的技术,同时为了能与水平4初中阶段更好地衔接,我们建议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运动技

7、术;最后,高中阶段是选项课程的教学,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需要对所选运动项目进行专项化教学,而大学阶段,应在高中阶段的基础上,提高专项运动技能的水平(其水平表现的等级是合格、良好、优秀4)。 根据以上思路,我们把各个学段的运动技术教学衔接路线规划如表1所示。 二、运动技术教学的年龄特点分析 首先,从青少年学生对运动的兴趣角度分析,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是很广泛的,因为他们天真活泼,对任何外在的事物都感到新鲜,并具有好奇探究的心理,对体育活动也是如此,但从他们对事物的注意力角度来看,对某一事物的集中注意的时间不长,常常会注意力分散,对于一个新鲜的运动项目而言,一开始很有兴趣,但如果遇到困难,

8、就会自动放弃或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运动项目上。而到了初中阶段,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注意力也得到了发展,即表现为初中学生对某一事物集中注意的时间增加了,同时,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较为快速的生长发育阶段,身体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学生身体活动能力的提高对于他们参与体育活动是一个契机,因此,与小学生广泛的兴趣相比,初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虽然广泛但趋于逐渐稳定。而高中以上阶段的学生由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对于体育兴趣已基本趋于集中,并有鲜明的选择性。因而,从运动兴趣角度来看,体现的基本特征是“小学学生对体育具有变化无常的广泛兴趣-初中学生对体育具

9、有逐渐稳定的广泛兴趣-高中阶段学生对体育具有较为稳定与持久的兴趣-大学阶段学生具有初期的终身体育兴趣。” 其次,从人们选择终身体育项目特点分析,终身体育项目并不能预设,而是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即使在中小学、大学阶段已经形成了运动习惯,也不一定能成为终身体育习惯。如有的人在某一阶段对排球感兴趣,并在学校期间学会了排球各项运动技术,但一旦走向社会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与条件的限制,放弃了排球作为健身运动项目,而且此类人群为数众多,他们可能由于工作性质的制约、活动条件的限制、社会交往人群的性质等因素导致了学校所学与今后所练之间的不一致性。因此,“终身体育习惯影响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周

10、围氛围、接触项目、已有的运动习惯、群体的需求等。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应在学校体育阶段,传授广泛的运动项目,以适应学生今后之多重选择。因此,对于学校体育课程而言,应尽力设置与开设更多的运动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但由于全国各省市学校的条件不一、差别较大,每一个学校都要开设更多的运动项目教学有较大的困难,这就导致了愿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而调和这个矛盾的底线是“使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 但也有很大部分的人群,学校所学能长期坚持到走向社会之后的各个年龄阶段,这就有效保持了各个阶段体育活动项目的一致性与连贯性,这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 综合上述因素,我们认为,结合学校体育的实际情况,应采用分段

11、式教学策略初中阶段学生应学习全面化的运动技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专项化运动技术,即通过高中阶段的运动学习之后,学生应掌握12项熟练化的运动技能。这也是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之理念的。 最后,从终身体育项目自然选择的规律来看,球类项目要比个人项目选择的概率要大。这是由于个人项目比较枯燥乏味,没有群体团队的氛围,而球类项目是集体项目,既有团队合作与竞争的氛围,又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玩具各类球(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而带来的乐趣。同时,这些球类运动项目容易让人保持持久的兴趣而坚持终身,因此,在学校体育各个阶段,应大力提倡中小学开展各类球类活动。 三、学校体育各阶段运动技术教学问题与策略 1.

12、小学阶段的运动技术教学问题与策略 由于小学阶段学校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水平制定运动技术教学策略水平1与水平2划分为同一个层次,而水平3独立划分为一个层次。 从小学学生身体发展特点来看,小学生的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主要表现骨骼发育富有弹性但坚固不足,关节面软骨组织柔软性较好但坚固性较差,肌肉发展比骨骼慢,力量和耐力较差。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看,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以无意注意为主;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意志目的性和独立性差,盲目性、受暗示性和独断性较为明显;情绪丰富但稳定性较差。因此,小学生不宜学习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运动技术,承受一些超过小学生身体能力的运动负荷,此

13、时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身体活动或运动动作的方法,如不同形式的走、跑、跳、攀爬等。 由于水平3的学生较之水平1和水平2学生在身心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且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两年,为了能与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有一个更好地衔接,我们可以在这个阶段中进行一些各个运动项目单个简单的运动技术教学,如篮球的运球、足球的传球等,但在难度上一定要有所控制,目的主要是体验与初步的学习。 2.初中阶段的运动技术教学问题与策略 由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因此,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全面接受各个运动项目技术教学的最好时期,这是由于体育课程设置的需要、学校体育文化传承的需要、终身体育项目多元化选择的需要,因此,在初中阶段

14、,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地安排各类运动项目技术进行教学,如2018年体育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远、跳高、投实心球等项目的技术;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毽球、珍珠球和三门球等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器械体操、技巧、健美操、街舞、啦啦操、校园集体舞等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游泳或冰雪类运动项目的技术;武术类运动项目技术;竹竿舞、花样跳绳、抖空竹、踢花毽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基本技术等”,以上这些多样化的运动项目技术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形式,为满足学生多元化体育需要提供很好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安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运动技术

15、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单元教学学时,不要走到“因内容多而学时少、学而不会”的老路上去。既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与安排教学学时,以确保学生多元化体育需求,又能真正掌握运动技能。 同时,我们还要重点关注“体育中考”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冲击。对于体育学科与体育教师而言,实行中考体育加分本身是一件利好的事,但考试是一个指挥棒,对教学过程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由此,体育中考加分制度也会对体育教学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其表现形式为“考什么、教什么”,导致了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单一化、机械化。这种现象在有的省市还愈演愈烈,极大地冲击了正常的体育教学,这是初中体育教学严重的异化现象,因为体育中考的原意是为了检验初中体育教学的

16、成果、初中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但某些学校领导为了中考的业绩导致了功利主义的意识与行为,过于关注体育中考的成绩,忽视了体育教学发展学生的体质的价值。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必须给予制止,即要正确处理好正常的初中体育教学与中考体育的关系。一个较好的思路是初中体育教学正常进行,中考项目根据初中教学内容设置,且内容的设置要体现变化性,这样既可以确保正常的初中体育教学,也可以减少中考体育对初中体育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3.高中阶段的运动技术教学问题与策略 自21世纪高中体育教学实施选项课程之后,可以说,体育课程在高中阶段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这对于高中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很好的作用,也是

17、值得庆幸的。但是由于中小学运动技术教学衔接性较差,导致了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运动技能与运动能力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性,因为高中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县市,而各个不同地区的初中体育教学差异性较大,从而导致了高中一年级学生体育能力方面参差不齐的现象,这是其一;其二,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差异性较大,因为高中体育教师来自于不同的院校,它们的教学水平也有较大的差异,有的院校关注大学生教学能力的发展,有的院校关注大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导致了有的学生是一专多能、有的学生是一专一能、有的学生是无专无能,这就使得高中体育实施专项化教学有了较大的难度;其三,由于选课课程是新鲜事物,因此在高中实施选项课程以来,难免

18、会暴露出一些困难与问题,如对于选修人数较多、学生差异较大的班级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如何管理来自不同班级学生而重新组合而成的新班级?如何加强新班级学生之间的更好交流?对于一些没有明显意向而是随意选择体育项目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如何根据学生的运动选修意愿开设更多的课程?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进一步深化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但其改革的思路还有待于认真思考,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其基本的思路是继续实行选项课程、加大选修课程的力度、深化运动技术专项化教学、提高体育教师专项技术教学水平、体育课与课外体育一体化等,其目的是提高学生专项运动技能水平,养成12项运

19、动习惯,为大学阶段体育或社会体育打下一定的基础。 4.大学阶段的运动技术教学问题与策略 目前中小学体质持续下降的趋势已得到基本遏制,但大学生的体质依然体现了下降的趋势,这对大学体育来说,既是一个警钟,又是一个促动,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大学体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根据问题的核心加强大学体育顶层设计,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我国大学四年中的两年体育是必修课程,对于这个问题,各个国家采取不同的策略,有的国家早就取消了大学体育,如韩国、美国、日本等,而有的国家却实行了四年制大学体育必修课程,如台湾等。取消大学体育课程并不是说不重视,而是采取了诸如运动项目俱乐部制的管理形式,让学生自主、自

20、愿地参与体育活动,也同样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目前大学体育教学实践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教学内容依然处于低水平重复。即学习那些中小学学过但没有掌握的运动项目技术;课堂教学随意化现象较为明显;大学体育规范性较差;大学生体育学习动力不足;运动场地器材短缺;等等。由于受利益驱动,几乎每一个高校都在搞扩招,从而导致了高校大学生的剧增,而承担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教师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导致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课时量的剧增,从而形成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较差的现象;由于大学生的剧增及学校土地的局限,极大限制了大学生课外参与体育活动场所,从而导致学生人数多、活动场所匮乏的现象等。以上这些问题是大学体育众多问题的一隅,还有很

21、多的问题就不一一举例了。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大学体育的实际情况,大学体育两年制必修课程制度还有其较长的生存空间,因此,有效加强前两年大学体育必修课程的改革力度是我国大学体育的重点所在,但是在后两年的时间里,也要摸索各种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使学生在后两年大学阶段,继续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强化大学生的体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四、“一校一品”是落实各个阶段中小学体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在贯彻大中小学体育一体化与衔接性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大中小学各个阶段学校体育的实效性,这样才能在做好各阶段实效的基础上,衔接好大中小学的学校体育。根据以上思路,并结合大中小学校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一校一

22、品”是落实各个阶段中小学体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有一定条件的学校可开展“一校一品”,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争取开展“一校一品”,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开展“一校二品”或“一校多品”。这是因为“一校一品”对于落实各个阶段中小学体育实效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有助于重点突出学校体育的优势,吸引学生的兴趣。“一校一品”有助于集中学校的实力与区域传统优势,更好地吸引学生,提高学校体育的效果。如浙江省衢州市后溪镇中心小学(农村小学)集中了学校师资力量,实施了乒乓球项目的“一校一品”,学校还提出了“人人手持乒乓球、人人会打乒乓球”的口号,极大地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实际健身的效果;又如上海市南模初中开展了篮球项

23、目的“一校一品”,开发了篮球校本课程小篮球?大世界,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篮球活动和出色的比赛成绩,做到创建篮球特色,倡导篮球精神,弘扬篮球文化,达到“以球健体,以球启智”的目标。(2)有助于衔接学校内部体系中的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业余运动训练等各个环节。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业余运动训练的衔接性较差,有的甚至互不关联,这样就分散了各个环节的优势。学校开展的“一校一品”可以把体育课教学、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业余运动训练与竞赛通过12个运动项目衔接起来,并发挥与借助各方优势,产生综合实力,起到很好的效果。有利于构建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大课间、课间休息、运动训练与竞赛、校园文化建设

24、等各项体育活动的一体化制度。(3)有助于突出运动项目,强化运动技术教学。在学校落实各个运动项目的教学过程中,“一校一品”有助于在普及各项运动项目教学的同时,突出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的重点,这对于深化12项运动项目技术的教学与锻炼是非常有利的。(4)有助于养成12项运动锻炼习惯。运动锻炼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体能的持续增长,更有利于运动健身。学校开展“一校一品”,学生的体育学习更为集中了,身体锻炼更为集中了,学生学习与锻炼的项目与学校引导的运动项目更吻合了。(5)有助于把“一校一品”发展成为学生终身体育项目。当然,走向社会之后所参与的运动项目并非与校内习得的运动项目

25、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但是,具有一定运动项目特长的学生,若能在学校期间培育好“一校一品”的运动技能与习惯,那么在他们走向社会之后,定会对他们的社会体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五、结语 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衔接性问题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体育教学实践中难以解决而必须得到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那么诸如初中阶段教学“行进间低手上篮”,高中阶段教学“行进间低手上篮”,大学阶段也教学“行进间低手上篮”,结果学生还是没有学会“行进间低手上篮”这个运动技能,这是典型的运动技术低水平重复现象,而且此类现象比比皆是。这种现象给了我们深刻的反思与警示国家对中小学体育进行了师资、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巨大投入,却换来低效率的教学效果,对于国家资源来说,是一种巨大浪费,而对于我们广大的体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件悲哀的事。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并重点关注与深入探究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这是对学科理论建设的一种责任、对体育教学实践效果的一种责任,更是对学生运动技能发展与身体健康的一种责任。 第 1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