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让学生认得试题之綮.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60120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逻辑思维让学生认得试题之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逻辑思维让学生认得试题之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逻辑思维让学生认得试题之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逻辑思维让学生认得试题之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逻辑思维让学生认得试题之綮.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逻辑思维让学生认得试题之綮 四川省2018年高考作文题是一则典型的逻辑化试题。试题无省界,作为一种类型,我们大家理应认真研究它。 该作文题是用一句话为材料,要求考生写出由它引发的感触与思考。这句话是“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 任何一位中学教师都会预想到学生写这个题目最大的问题是空洞无物。前车已过,我们如何以之为例而鉴来者呢?总结“这一类”试题有意义的应对方法或规律,是必须要做的事。否则,便是不负责任,有违教者之使命。但是,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到,当前绝大多数教者是有心而无力,爱而不能助。为啥这样说呢?倘若他们有此功底的话,他们的学生也就不会留下“空洞无物”的“车辙”。所以,

2、本文在此以诚恳的态度写下这样的估计告诫大家,说出这样的实话,希望大家能认真地思考和阅读本文所总结的规律,所示范的案例,不要再掩饰什么。因为笔者在做这样的示范后,有些教师不承认本文所谈与他们的差异,也有的教师习惯他们原有的辅导模式,担心学生这样做会让阅卷教师因与众不同而误判。这都是一些教师的真实想法。到底诸位教师与本文所教有无差异?到底学生按本文所教写文章会不会因与众不同而遭误判?就请广大读者读下去,自己去判断吧! 一、中学常规教学下的学生应试之作 笔者在讲之前先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了应试文。这些学生属于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班,他们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相似。大体思路、大体内容真的相差无几,让笔者体会到

3、古人所谓“千人一腔,千人一面”是啥状况。然而面对这种写作窘境,某些教师还力图保持现状。请看这种常态作文的代表作 站起来,拥有世界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站起来,那么他只能在世界的小角落,平平庸庸,碌碌无为,或者浑浑噩噩,自甘堕落。所以,站起来,拥有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属于你。 站起来,成就文学书中辉煌一笔。史铁生,著名作家,在他成功的表面你是否还记得他曾经的颓废。曾经的他,一度因为自己双足残疾而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可是,在自己努力下,他的内心日益强大。终于,他在自己的内心中站了起来,将精力投于写作,在文学上有建树。试想,史铁生没有自己站了起来,那么今天我

4、们少了这个文学巨匠,少了那么多优秀作品,少了文学书中如此辉煌、灿烂的一笔。所以,强大自己的内心,站起来,让这个文学世界属于你。 站起来,谱写出壮丽的人间绝唱。犹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犹记贝多芬双耳失聪的时候,犹记贝多芬的低沉与堕落,犹记贝多芬的振作与崛起。站起来,命运便是属于你的;站起来,世界便是属于你的。命运不同于其他交响曲,命运慷慨壮丽,那是一个人内心的倾诉,那是,为一个人能够站起来而奏响的赞歌。站起来,走出内心的阴翳;站起来,完成生命的升华;站起来,成为自己的主宰;站起来,让这个音乐世界属于你。 站起来,决定一人成败。可是,有些人仍然不愿意站起来。犹记海子当年卧轨自杀,谁会想到那个吟唱“

5、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会在自己生日时结束自己。他整日活在自己的失意中,躲起来偷偷地忧伤,没有站起来的勇气,害了自己。犹记三毛上吊自杀的事实,以丝袜结束自己,多么讽刺,不过就是自己的剧本没有获奖。她郁郁寡欢,沉浸在悲伤中不站起来,结果不过是引来别人的一声感叹吧!站起来,或许他们收获的便是这个世界! 站起来,让这个世界属于你! 这篇考场外的应试文,反映出学生知道这则考题要围绕“站起来”写文章。但仅此而已。“站起来,拥有世界。”这不过是一个主观愿望,“站起来”并不一定就会“拥有世界”,人们需为此而斗争。但学生在文章中只是反复在念叨着“站起来”,他们在理性上并没深刻认识“站”与“拥有”的关系。尤

6、其是不知道阐述“怎样站起来”,或者说知道应该论述“怎样站起来”,但不会论述。我们应该教学生懂得此类考题之綮是什么,它的要旨如何。有一点是明确的,绝非仅仅是陈述哪些民族、哪些个人有什么辉煌的“站起来”的历史。能启示人的东西是作者如何看“站起来”的意义及具体的人生经验。但是,我们的学生要么是讲中华民族的斗争历程,要么是举古今中外有光辉史且有些曲折的名人事例。宏大的对象或宽泛的写作面与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是矛盾的,他们只能是举几个人们熟知的“站起来”的例子而已,重复地空喊“站起来”的口号,如本例文中仅贝多芬那一小段文章就有6次之多。这样的文章很空洞,很平淡,在真正阅卷时大概只能在二类的中下分数段而已,得

7、42分左右。这样的语文表达能力不是我们应追求的目标,他们的老师以保此状态为目标,这种水平还需要教师去保,这突显了语文教学的低效。 二、从“当下”学生应试能力差看“应然”教育之缺失 学生面对四川省的试题写出这样的答卷,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与他们没有得到“应然”的教育相关。答这卷的学生暑期过后就要上高三了,这是在假期作的模拟考查写作。实事求是地说,待到10个月后真正走上考场,从整体讲,这一批学生的应试写作能力不会有质的提高。他们在高一、高二被耽误了。这是现实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 那么,从该试题应试情况看,学生缺乏什么能力呢? 1.“典型句式中的思维”该教的没有教学生不懂试题“前件”与“后件”的关系

8、。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在全句话中,它前后有两个非明显的关联词,即“只有,才能”。这是非常典型的一种句子形式,标示着一种思维方式。前半句“只有”的东西,是后半句“才能”的东西的条件;“才能”的东西,是“只有”的东西可能引发的结果。没有“只有”的前件,是不可能达成“才能”的后件;有“只有”的前件,不一定能达成“才能”的后件。比如,北京大学在河北省录取线是650分,就是说“你只有考到650分及650分以上,你才能被北京大学录取。但是,尽管你报了北京大学,你也考了655分,却不一定被北京大学录取。”学生应该懂得“只有,才能”这种典型句子间的必要条件关系,我们要追求“才能

9、”的目标,必须创造“只有”的条件。学生应该得到这样的思维教育,有这样的思维判断能力。但他们没有得到这样的教育。 再回到试题本身分析,正是因为上述思维方式教育的缺位,所以,学生对此题的分析是模糊的。当笔者与学生互动讨论四川省试题问及学生“只有”的与“才能”的关系时,学生回答“只有”的是“才能”的“重要”条件,他们不能准确回答是“必要”条件。“重要”的范畴要远远大于“必要”。这种笼统的“重要”条件概念表述,自然就影响学生能自觉、理性地阐述为什么强调“站起来”,换句话说强调“站起来”的“必要”性是什么。在一个班50多篇学生作文中,都没有切中肯綮地分析、阐释为什么强调“站起来”,都没提及“必要”这一概

10、念。 如果学生能理性地分清试题“前半句”与“后半句”是一种“必要条件”关系,就能够清醒地知道把为什么“站起来”作为论述的组成部分。因为没有“前半句”那个“只有”的“必要”条件,绝对没有“后半句”的“才能”这个后续结果。这样,一个重要问题随之产生了怎样做才能“站起来”?或者为“站起来”怎样积累正能量?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就必认识“站起来”之“站”是什么意思。这是应试不可回避的,只有明确界定“站”的定义,才能明确怎样“站”的问题。英国学者吉尔比说“定义对于论说如同肯定的决议对于行动一样。”(经院辩证法,英吉尔比著,王路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8月出版,第179页)我们都知道十八大的“决议”对于我

11、们行动的规定性影响,那是一切行动的指针。定义在论说中的作用亦如是。所以,必须从定义上明确“站”的内涵,对它予以界定。 与学生对话,笔者问“站”的意思是什么。一学生从座位直立起来不动,说这个样子就是“站”。是的,“站”的本义是如此。但是,该生只是从“站”的物理意义上作了肢体示范。但在试题“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这句话中绝非仅仅如此,里面有精神、意识、物质力量作支撑等内涵。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中,“站”就有这样丰富的内涵。这时的“站”,应该是指行为主体综合存在状态,是既不依赖他人也不受他人控制的“独立”境界。“站”之意是“独立”。当然这种

12、引申理解也是有本有据的。广韵一书解释“站”说“站,俗言独立。” 诚然,中学生是不能这样查字典来解释问题的。但是,把“站”理解为在精神、物质、处事能力上不受他人控制和不依赖他人的“独立”境界还是可以的。 也许还会有其他的解释,本文的解释并不是唯一的。但是,必须解释和界定论题的关键概念,搞懂“什么是什么”,为写作行动确立必需的“决议”。这是写作必须遵守的原则,要对学生作这样的教育。 3.“多联系身边现实生活事例”该说的没有说学生不懂最应阐明的是“我该怎么办”。 现在的中学生写文章,会说天边的话,不会讲身边的事。面对四川省2018年这一类试题,前边已经说过,学生大多会由国家、民族而团体、而个人。写个

13、人,则又是古今中外各类名人,写作面很大。这些写作对象本身就规定作者无法回答“怎样站起来”这一具体问题。庞大的对象与具体的问题之间的矛盾,不是一个中学生所能解决的。教者必须引导学生从微观入手,从具体的小的话题入手,其中最切实的就是以“我”为中心去选择。比如,要想一想为了“站起来”“我该怎么办”。把自己摆进去,说出真实的想法,说出可行的做法,有关的具体、朴实内容难道比掉书袋历数名人事例差吗?为什么不想一想、写一写“我的独立轶事”或“我站起来了”? 笔者便想到这样的文章提纲1.与自己的“娇”“赖”思想斗,自己能做的自己做。2.与爸爸妈妈“斗”,挤压他们“爱”的空间。我们可以想一想,家长之“爱”与学生

14、“闹独立”之间会有多少生动的“斗”智故事,写一写多么有生活气息!3.与老师、与同学辩,我思故我立。发掘发掘这一类生活学习中的具体故事,甚至不妨“偷巧”把书本中读到的故事文学化到“我”的身上,至少比讲司马迁、史铁生、贝多芬、海伦、霍金的事迹要好得多! 有的教师说这样的生活化事例不宜用动情的排比句表达,因而显得不优美。所以,在前边学生写的例文中,可以看到“犹记贝多芬”如何如何,“犹记贝多芬”如何如何,“犹记贝多芬”如何如何等几个排比句。这在中学教师眼中算是好句子,其实这是用矫情的句子掩饰文章内容的苍白。它哪里比得上朴实无华地叙述自己“独立”思维学习的事例好呢?比如,解读拿来主义与教师争论鲁迅的话有

15、无矛盾他先说要运用脑?l,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而随后说到大宅子,则说什么不管抢来的、骗来的、做姑爷换来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来拿”与“拿来”,词序颠倒了,思维也颠倒了。这时,我们就应该问一问教师用脑?l、放眼光,到底是“来”时想清楚拿什么、怎样拿、拿来做什么,还是先拿来再说呢?因为白给东西是少见的,拿来要付代价的情况是普遍的。鲁迅的话是矛盾的。至少,“不义之财不取”这样的祖训还是要先想一想,不能盲目拿!所以,这样的“独立”思维学习,对自己培养自己“站”着的意识和能力是有用的,这时不管教师是否以传统的教学观念来压制、来说服, 都可以自信地说,这样的“语文课堂”属于我! 因为这样的话题真正表

16、现了中学生在经济上依赖着家长、在学习中依赖着教师这些还在成长的未“独立”的人,为走向“独立”积累“独立”的资本。无论是写议论文或者写记叙文,上述内容都是从中学生角度具体回答为“站起来”的目标达成,思考在当下“我该怎么办”!这些都是切实的。 4.在实践上学生应该得到教者所示“学步车”。 上边的论述是可以讲给学生的,但为了让学生掌握并转化为写的能力,教者还必须做一件事情为学生按照上述分析写出应试样文,而且应该是精湛的、典范的。德国哲学大师康德在论及人的判断力时说“判断力却是一种特殊的才能,根本不能被教导,而是只能被练习。实例是判断力的学步车,缺乏判断力的自然才能的人绝不能缺少它们。”(纯粹理性批判

17、,德康德著,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4月出版第161、162页)同样,有关的应试理性阐述是可以教导给学生的,写作能力则不能被教导,只能由学生去锻炼。但教者不能以此为借口不作为,他应该有“学步车”意识,即自觉地让学生按自己所教写出样例,把它当作“教”的组成部分,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本文在这里分别从议论文和记叙文两种文体按上述分析示以两例,以作学生的“学步车”。这种示范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比如下边的示范文 例文一 我思故我立 谈中学生“独立” 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徐 江 我们中学生自己要培养自己良好的“独立”意识和能力。 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呢?其实很简单,这关系到我们学生将来的生存和发展。

18、因为有人明确说道“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看了这句话有些感慨,有些体悟。这句话非常现实,甚至近乎严酷地告诉大家这样一个道理“站起来”是“这个世界”能够属于我们的必要条件。没有“站起来” 这个必要条件,“这个世界”永远不会属于我们。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立足之地,没有生存的条件。特别是有尊严地生存。 那么,“站”是什么意思呢?据古书广韵解释说“站,俗言独立。”很显然,在“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这句话中,“站”不能理解为人的一种物理姿态。我们不妨把“独立”引申为“独自而立”,即不依赖他人和不受他人控制堂堂正正“立”于世上。如此,“这个世界

19、”是属于他的。“站”,即“独立”,是一个有尊严的人的基本条件。 然而这一切对于我们这一群体在生活上依赖父母、在学习上依赖教师尚在成长的人来说,怎样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能力呢?显然这里有多方面的问题,中学生是以学为主的,在此谈这个问题比较重要且可行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质疑的思维方法,养成批判的思维习惯,凡事要用脑子想,不要只用脑袋装。我们要善于把被教师和课本所给予的变成我们所思维的。一言以蔽之,在学习中坚持“我思”。这样做下去无论是“独立”意识还是能力不但能兼顾且颇有效果。 比如,上语文课,读屠格涅夫的麻雀大狗向落地的刚刚学飞的小麻雀走去,在这紧急关头,一只大麻雀从房檐上冲下来落在大狗与小麻

20、雀中间,拍动翅膀,唧喳叫个不停。大狗迟疑了一下,掉头走开。教者说,是母爱的力量吓阻了大狗。这时大家都静静地听着。但有一个学生问,老师您怎么知道大麻雀是雌的呢?它若是一只雄的呢?全班哗然,是呀!麻雀并不像鸡那样雌雄分明呀!教者反问,你说是什么爱?这位同学说,就是爱,不必强调是母爱还是父爱! 还比如,读廉颇蔺相如列传。教者引导学生分析蔺相如“完璧归赵”大智大勇的英雄形象。有学生却敢于唱反调与教者对辩。他很有条理地分析说,蔺相如开头对赵王说得很清楚,秦强赵弱,“宁许以负秦曲”。这本是求安养晦待强之良策,但他承接“奉璧往使”的任务后又说“城入赵璧留秦,城不入臣则请完璧归赵”。至秦,果真骗秦王,趁其“斋

21、五日”之机把璧偷送回赵。虽“完璧归赵”,却“完而引危”。外交失礼,归直于秦,授柄于秦,使秦出师有名,危及赵国。蔺相如不是智勇,而是冒险投机,还不如不去。既然当面羞辱秦王都不怕,何必“奉璧往使”呢?在赵国静待看秦王如何动作不是很主动吗?其实该学生之见解与明代大学者大思想家王世贞所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一文中的观点暗合,尽管他并不知道有这篇文章。该学生的观点遭到教者的否定。看来在学习上“独立”也并不容易啊! 尽管如此,我们应该看到实际上是这样思考的学生拥有了“语文课堂”。他们那富有智慧的辩析,将给教者和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我们相信,能有此勇气,有此态度,他们的能力定会有很大的提高,不管教者如何看。

22、西方有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我则更明确地说“我思故我立”。我们中学生要努力自己塑造自己,跪着读书是不会读出“独立”品格的。我们要在成长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独立”元素,从量变到质变,从学生成为一个在“这个世界”上“站”着的人。 例文二 杜立轶事 徐 江 杜立者,冀东丰田人氏,少就读于车山书屋。其先生名甘清。时塾中亦有邻家少年隋和,与其年相若。二人皆有天资,然秉性迥异。杜立好己思,常与先生诘辩。隋和则恭顺,尽听先生言。故先生甘清喜隋和而恶杜立。 某日,先生与诸童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先生曰“蔺相如完璧归赵,乃大智大勇人也。尔等当效之,为国之栋梁也。”隋和则率先应之曰“诺。谨记先生言。”然杜立曰“

23、非也。蔺相如奉璧往使,如羊入虎穴。其临行谓赵王言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敢问先生,蔺藉何出此大言也?其计安在?”先生曰“临行虽未有计,然果完璧归赵,未食言也。”杜立曰“璧虽归赵,危亦隐之后也。蔺本有言,秦以十五城易璧,赵有诈璧之忧,然秦强赵弱,为赵之安宁计,宁许以负秦曲,以待自强。此本养晦之良策,为何至秦则假秦王斋五日之机,遣从人间道怀璧归赵?非礼也,非智也。小伎俩虽得以逞,然大计却归直于秦,授柄于秦。倘秦王恼而不忍,遗武安君军十万军临境,则赵社稷岂能安也?存一璧亦何益也?”隋和附先生曰“蔺相如随机相断,知秦不敢加兵于赵,吾等年幼不知也。”杜立曰“立果幼也。然知蔺相如言与行相悖也。

24、且所云有本,皆出于明之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也。王世贞者,乃大家也,非幼也。其责蔺之言凿凿,先生不闻也?” 先生无以应,大窘。此后,益恶之。 又某日,先生出,嘱诸童馆内课读。许久,先生归。至馆门见杜立枕书酣睡,怒甚,喝而起之,斥曰“课读大睡,且以书为枕,顽劣如此,朽木不可雕也。”及至内,环顾之,见隋和持书伏案亦睡,怜而叹之曰“睡尚且不弃书,孺子可教也。” 杜立辩之曰“枕书与持书虽异,然睡且同矣,皆倦怠所致焉尔,非有意也。先生视隋和持书曰不弃,杜立以头抵书岂非护书也?先生褒贬缘何有别也?”先生语塞。杜立之独立精神于辩中可见一斑。 后数年,诸童长大,赴大比。题曰“勿以善小而不为”。隋和等应之以孟子所言“为长者折枝”之事,张良为老人拾履于桥下之事,孔融让梨于弟之事,皆以例证之,未及为何为之。独杜立应之曰凡善举人皆应为之;小善亦是善也,贵在能持,积小善则成大善;故曰勿以善小而不为。推理有方,论证得体,深得主考青睐,独占鳌头。此皆好己思之功也。第 1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