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融入急救培训技术的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61288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体育教学融入急救培训技术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体育教学融入急救培训技术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体育教学融入急救培训技术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体育教学融入急救培训技术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体育教学融入急救培训技术的研究.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体育教学融入急救培训技术的研究 通过对国内中学生急救现状的研究,了解当前高中学生意外伤害的特点,分析在普通高中体育课引入急救培训的意义和必要性,以体育课为载体,以多种教育形式,引入行之有效的急救培训内容的教育体系,不但丰富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也为急救教育找到可广为推广的途径。 浙江省普通高中的课程深化改革已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展开,普通体育课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体育课授课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多样化,让更多的中学生享受到了运动乐趣,提高了体质水平,增进了身体健康。但随之而来运动伤害也不断增加,因此中学生急需掌握更多的基本急救知识,以减少运动意外伤害带来的不良影响。掌握了系统、正确的急救知识

2、和能力,也将为中学生以后的学业生涯和生活带来更多的福音。 一、普通高中意外伤害现状 1.普通高中意外伤害发生率高,与运动相关的意外最为常见 现在的社会意外伤害发生概率,不仅是社会,还有高校和中学也尤其多,其原因很多,关键是中学生身体状况近于成年,年轻力壮,活泼好动,是各种体育运动的主要参与者,特别是那些速度快、强度大、技术难度大的活动,更是中学生的最爱,但也因参与这些运动,中学生发生意外伤害的比例增高。 如近几年宜昌四中13岁中学生在运动中猝死,延安四中高三学生在寝室中猝死,哈尔滨一中学生在体育课中猝死,山东泰安二名中学生课间操猝死,东莞某初中学生在早操中猝死等。国内也有学者对学生的猝死原因也

3、做过调查,自20182018年,体育课、体育比赛、体育考试中8例,军训中3例,学习、实验、考试(体育以外)中4例,日常活动中3例,头部受到球击2例,旧疾病急性发作3例,其他2例。34例猝死病例中,在军事训练、体育考试或比赛发生的猝死有11例(约占总数的1/3),可见运动负荷是猝死高危诱因。还有3例是在白天一般日常活动中发生,这些学生除有少数可归于过度劳累、紧张等,大部分诱因难以确定1,所以,做好急救工作至关重要。 廉才2曾调查深圳市宝安第一外国语学高一、二部分酷爱运动和本校各运动队的200名学生,年龄在1619岁,男生179人,女生21人。其中有运动损伤达到100%,急性损伤192例,占96%

4、,慢性损伤8例,占4%。对抗性越强的项目,受损伤的人数越多,如足球、篮球、排球等。从这些调查中可见,运动中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较高,因此运动创伤急救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 2.中学生自救意识缺少、急救技能偏低 急救知识和技能是在人体出现意外伤害时,能迅速进行操作以减轻伤者病情,保全生命的医疗技术。意外发生时,在场的目击者如能拥有正确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即刻对伤者施以救助,那么对某些严重的伤者来说就意味者生命能得以延续。但常常是当意外发生在身边,目击者不是被吓呆了,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除了等待专业人员的到来,什么也做不了。有学者调查发现,紧急情况下,如患者无意识后的救护措施、中暑、灼烫伤、创伤出

5、血、骨折、手外伤、急性扭伤、暴力伤、高空坠落伤、游泳时腿部抽筋、游泳时呛水等,大学生和中学生的自救及互救正确率均较低3。 魏穗霞4等调查了体育专业学生的三种急救能力基本急救能力、运动性疾病急救能力、意外伤害事故急救能力。结果发现,大学生的这三种急救能力都很低,特别是后两种。从学者的调查和分析看出,当今的大学生在碰到意外时都没有较高自救意识和必要的急救技能,更不用说中学生。在荷兰,10岁儿童就开始接受急救知识教育5。 曹若湘6等对北京市549名中学生进行参与式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急救培训后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水平有明显提高,83.3% 的学生急救知识正确率和培训前相比都有所提高,接近50%的培训对象认

6、为培训内容难易适中,表明课程的设置较为合理,说明中学生参与式急救培训效果显著。这与参与式教学符合人类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规律,让中学生在参与中使其身体、认知、情感、思想等方面卷入群体活动,通过表达和交流、合作与探究,利用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理解体会新知识是分不开的,从而提高了培训效果。不论学生是否参与体育运动,学生的运动意外急救能力都亟需有待提高,所以在我们高中的体育课程中,引入急救培训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急救能力会明显提高。 3.中学生实施急救的意愿需要教育来提高 虽然有调查表明,95%的受调查大中学生非常渴望学习急救知识。但张军根7调查结果却显示,大学生对陌生人实施急救技能,特别是口对口人工呼吸的

7、意愿程度最低,作为中学生更应该不会有所提高,可能的原因有二方面 第一,学生缺乏急救知识,缺乏实践机会,不敢实施救援,也不能准确判断救援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第二,固有的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了急救实施。急救知识和技能由多部分内容构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徒手心肺复苏技术。这一技术复杂且技术性强,是快速、有效挽救生命的好方法。但任何技术只有在熟练掌握后才会在需要的时候立即实施,更何况是这种在紧急情况下实施,救人于危难的技术,没有十分的把握,肯定不会有人愿意贸然行事。而要想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并正确运用,必须要有专业培训、反复练习。从这个角度就可知,建立系统、专业的培训课程是相当必要的。其次,“男女授受不亲”

8、、“不出头”、“不惹事”等落后观念,也是横在学生心理不易逾越的障碍。所以加强急救的科学性、重要性宣传也是推广急救技术不可少的工作。其实中学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强,如果在体育课程中进行急救培训过程中,运用车祸、火灾、水灾、地震、海啸等伤害事件作为实例进行讲究,一定成效显著。试想有谁又能在看完汶川地震中,援救人员有效运用急救知识挽救同胞的生命,仍然觉得实施徒手心肺复苏是难为情的事呢? 二、高中体育课中引入急救培训的意义及优势 1.体育课引入急救培训的意义 近年来,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率不断上升,但由于普通人群对意外伤害存有侥幸心理,自救互救观念缺失把自己孤立在抢救病患的人群以外,很多可挽救的生命错失了

9、最佳救援期而离开人世。每次这种情况发生,都让人心痛不已。中学生作为运动人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外伤害发生率高,特别是运动导致的意外伤害。因此,学习一些基本的救护常识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教育改革,一再提出要提高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等目的。但是高中体育课仍然重运动技术、项目水平的提高,忽略了体育本质体育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对学生终身适应社会能力的影响。增强体育的本质教育,加强体育的实用性是更为重要的工作目标。所以将急救培训引入体育课中,可以扩大体育课的知识范围,加强实用技能培养,让体育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2.高中体育课引入急救培训课程的优势 (1)教学资源保障 高中的教

10、学资源相对于小学和初中来讲较为完善和先进,尤其是我省的课程深化改革中,课程的大面积开设以及走班教学的实施,全面配备了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还有就是教育系统红十字会举行的每年进行师生救护比赛,提供的设备资源以及大大提高了实践的机会。 (2)师资保障 在现在的普通高中教师配备中,对于体育课堂中引入急救培训,体育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一,现在的体育教师一般都是本科毕业,在大学期间都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理论的学习经历,是教育的专业人员。 其二,体育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都系统地学习过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的基本理论。 其三,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 其四,高中体育教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历

11、和工作年限,遇到的运动意外较多,对运动损伤的处理较为丰富。 其五,经数据统计,学校派出进行急救培训的老师当中有80%的是体育教师。因此,由体育教师来把急救培训引入到体育课堂中去是最理想的选择。 三、如何把急救培训引入到体育课堂 1.内容的选择 在高中,把最基本的运动损伤和意外伤害作为急救培训的基本内容。中学生是向成年人的过渡点,在对内容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已经趋于成年人,所以让中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和初级救生技术,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应急和应变能力,减少伤害导致致残率和死亡率,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和健康。另一方面,为教育系统红十字会组织的师生救护比赛提供优秀的参赛队员。 具体内容见下表(参照

12、国内已有课程设置8以及国外E M T培训内容和国内有关公众自救培训内容9) 内 容 授课(课时) 实践(课时) 心肺复苏初级救生 1 2 四大技术操作 2 4 常见危重病初级救生 0.5 2.教学手段 绝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零星急救知识,是从电视、书本和他人教导等多途径获得,内容大部分不规范、不全面。急救课程设立应将所有内容配以丰富的照片、图形、表格及声音资料,制作成教学p p t、教学视频,这既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又满足了大学生对急救技能的需求,也保证培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实践操作 将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所观看的ppt、视频内容用于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外科四大技术的止血、包扎、固定等重要操作技术在实践课上作为重点掌握内容加于训练。让最重要、最常用的急救技能在高中学生中得到普及。 第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