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设计有效性问题初探.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62130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设计有效性问题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数学设计有效性问题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数学设计有效性问题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设计有效性问题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设计有效性问题初探.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数学设计有效性问题初探 数学课堂要高效,关键在于设置的问题要有效,笔者以为,有效性问题设置的原则是重视问题的质量、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以及关注学生的反馈。做到了这几点,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达成教学目标。 笛卡尔说“数学是知识的工具,亦是其它知识工具的泉源。”诚如此,高中数学教学终极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R.Halmos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所有的老师所追求的课堂艺术。有效地设置课堂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最好的

2、媒介,是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的最高境界。可是,现实中很多时候,教师设计的问题流于表面,没有环环相扣、逐步推进的过程;没有展示知识产生的过程,再加上提问的方式方法欠考虑等等,妨碍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的顺利展开。这样,不仅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数学教学设计的问题必须有效。笔者谈谈预设有效问题的体验 一、预设问题要重质量 新课改大力推进之后,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了不少,彻底改变了“填鸭式”教法,强化了与学生的互动,关注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可是不少教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课堂提问的数量当作衡量课堂上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学习的标准之一,这样一来课堂上问题太多,学生疲

3、于应付,表面上师生互动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事实上由于问题不鲜明不突出,这些问题在学生脑海里只是昙花一现,学生根本没来得及消化吸收,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几乎学无所得,更不可能在课堂上梳理知识产生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课堂教学参与的兴趣,学生更不可能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是与新课改背道而驰的。所以,课堂提问,要重质量而不是重数量。 二、问题是手段,学生的反馈是目的 很多时候,教师课前还是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可是,当学生准备回答时,却把学生扔在一边;有时学生刚开始回答,老师就截住学生的回答,包办代替,这样,学生被剥夺了参与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的机会,就会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导自演的欣赏。

4、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且慢说破,制造“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悬念,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欣赏,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就会在探索、思考问题的体验中得到很好地提升和激发。如教学双曲线概念,在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之后,提出问题动点的轨迹是双曲线,满足什么条件?当学生得出|PF1|-|PF2|=常数(小于|F1F2|)后,将条件再次改变让学生思考将小于改为等于或大于,那个点的轨迹又是怎样的呢?因为上述问题在椭圆的概念中已研究过,自然会引起学生联想,这样,就加深学生对椭圆和双曲线的概

5、念理解和记忆。 教学智慧不是体现在教师“先知于学生、胜学生一筹”,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上。教师要掌握好“说破”的火候,做到“不愤不发,不悱不启”,所谓“教不越位,学要到位”就是这个道理。 三、设计问题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新事物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过程中完成的。设计问题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问题太易,则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的自信受打击,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提问反而失去了价值。经验丰

6、富的教师提问能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学生数学思维适度启发,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欲,使新旧知识发生碰撞,知识结构有机融合。比如讲解函数图像,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了初中所学的一些最基本的函数图像,在讲解如何画出函数y=x-2+1时,先与学生一道复习函数y=x,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画出y=x?虻耐枷瘢?这样大部分学生就能画出函数y=x-2+1的图像,假如直接要求学生画出函数y=x-2+1的图像,学生可能就有困难。 四、创设合适问题提出的情境 预设课堂问题时,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作合适的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教师结合现实构建合适的教学方式,常常很容易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到问

7、题情景中,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就能很容易梳理整个知识的来龙去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只会让学生一头雾水。如讲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笔者创设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情境,置学生于其中观察教室内天花板上的任何一条线和地面上的任何一条线的位置关系,因为学生置身其中,每个学生都会去看、去想,所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答案。到底谁的答案正确呢?这样导入新课,学生的兴趣增强了,注意力集中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假如让学生凭空想象,学生就会不着边际的乱想。再如笔者讲解集合概念这一节,给出集合的性质之前,提出问题“请大家挑选出班上个子高的人。”学生不知所措了,笔者再问“请班上个子在175cm以上的

8、站起来。”于是学生就在笔者的两次提问中找出答案。创设这样切合实际的问题情境,学生就能很快进入到角色中去,从而构建师生互动的平台,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成功,都想证明自身的价值,获得别人的认同。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精心设计问题,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创造探索问题的条件,运用评价激励机制让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得到开发,激发学生创新的活力,给予学生感受成功喜悦的机会,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必将得到很好的开发,为学生的持久发展打下基础。 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