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感悟.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62996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感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感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感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感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感悟.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感悟 1.语文老师要有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语文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开激情的大门。语文课堂上,教师情意盎然、慷慨激昂的朗读,或使人凝思静想,心驰神往,或使人潸然泪下,荡气回肠。教师的朗读不仅直接感染学生,而且为学生的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记得初次教学苏轼的前赤壁赋时,学生总找不到朗读的感觉不是太悲伤失意,就是豪迈洒脱过度。再三启发,效果还是不佳。第二次上此课时,我采用师生合作朗诵法,即老师读上一句,学生读下一句。教师激情朗读(或低沉或高昂或缓慢或明快),引领学生对下句情感节奏的把握。最后让

2、学生归纳本课朗读要领,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很快。激情朗读也让学生较快进入课文的理解。 其次,课堂上恰当的评点也能点亮激情的灯火。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美的语言,是激发激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拿表扬学生来说,说话的语气不同,收到的效果就不一样。一个学生赏析诗歌时,解读极为准确,表达极有感情,老师若是平淡地说“分析得不错,给他鼓鼓掌。”接着肯定是一阵稀里哗啦的掌声。这时的掌声给人一种走过场的感觉,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只是在例行公事。如果老师在学生赏析后,充满激动地说“你分析得太有道理了,同学们,让我们为他的精彩表现鼓掌!”这样一来,老师的情绪会迅速地传染给学生,响起的掌声一定非常热烈,接着老师问“还有谁

3、能像他这样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学生的激情会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2.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传统的“授受式”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而教科书要求掌握的知识,又大多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至出现了师生一代代更换,唯独教科书上的分析和结论永远不变这样一种怪现象。正是基于对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反思,新课程标准才大力倡导“探究式”等学习方式。要实施“探究式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原来的语文教学中,老师的包办代替比较多,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要开展“探究式学习”,就一定要改变学生旧有的学习习惯和思想惰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并在主动学习中找到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基点

4、。学生的学习习惯是长期演变形成的,由原来的依赖老师传授到自主探究必须有一个过程,这里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主动学习而建构的知识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要实施“探究式学习”,还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是主动探究的起点。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这些说法都揭示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杜甫的兵车行中有两句诗颇有特色,它们将“征夫”个人的痛苦经历延伸到了全社会。这两句诗是“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学生在细细品味后,发现了其中的“可疑”之处第一句写“千村万落”田

5、园荒废,当为“见”;第二句写“青海古战场”鬼哭声声,当为“闻”。但也有人不同意,认为“古来白骨无人收”当然是“见”。大家你争我辩,课堂气氛热烈正是问题意识使学生发现了这一名篇中的疑点,而这个“怀疑”无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明晰课堂价值 为使课堂热闹,教学过程充斥着喧闹纷杂,课堂价值取向不明晰,教学目标模糊,这几乎成为一些语文课的通病,宝贵的教学时间就在师生一问一答的热闹中流失了。因此,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明晰课堂价值取向,十分重要。一般认为,课堂价值取向应建立在对教材、学生和课程总体目标的准确把握上。 一方面,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明白一节课应该带给学生什么。对教材

6、要有多元理解,有效调控教学目标,以便适时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对教学目标要有深刻把握。衡量课堂教学含金量和价值取向的标准应该是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人生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语文素养的积淀及语文能力的提高,等等。 4.开篇新颖,引人入胜 课堂的开篇工作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正所谓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能够新颖独特,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那么教师在上课前就应该设计一段与此次授课内容相关的具有启发意义的导语,好的导语能够让学生的思维紧紧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感受到乐趣。例如,在教学高中文言文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十分讨厌“之乎则也”之类的翻译,

7、但是对于历史故事十分感兴趣。如果在一次课堂上,老师想讲授苏轼的一篇古词。那么教师就应该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先讲述一段关于苏轼的历史故事,比如“东坡肉”的由来。语言要风趣幽默,朴实风趣的语言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在讲述中能够穿插一些自己的看法,或者是夸张化,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在接下来的授课中,就比较容易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 5.记叙文描写要强化应用细节的意识 所谓细节,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行动、肖像、心理及周围环境和自然景物的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写。 5.1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如鲁迅小说孔乙己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

8、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对孔乙己外貌的细腻描写,揭示了孔乙己好逸恶劳、死爱面子的特征。他有谋生能力,“他身材很高大”;可是,他不愿用双手养活自己,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似乎在这里已有预示。 5.2用细节描写揭示人物心理 如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写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当他听到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吓得全身发热,便说“叶尔德材,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这“脱”大衣的细节,揭示了他“判”错了狗后的胆怯心理。当他听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又立刻抖起威风,可又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这时他大惊失色“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这里“穿”大衣的细节,揭示他心冷胆寒的心理。一“脱”一“穿”,忽热忽冷,深刻揭示人物的性格,表现小说的主题。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