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63820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文学不仅有认识作用,而且有教育作用。文学的教育作用是指文学通过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图画及作家渗透于其中的感受、理解和评价所显示的是非爱憎倾向对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精神性格等所产生的影响。本文将重点探讨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文学教育的优势就在于更新、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是别的有关使人变好的教诲、设计所难以企及的。尽管它们也并不排斥体验,甚至非常重视体验,但文学体验的真切性、广泛性、丰富性、纯洁性、深刻性往往为它们所望尘莫及,何况学生目前所缺的并不是相关的教训、教诲,而是由于生活体验的狭窄、浅薄、芜杂所带来的对人性、人情、人道体悟的麻木。因此,文学能影

2、响人的心灵和行为,帮助人提高思想感情,净化灵魂,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力量,其效果是其他教育手段所难以取得的1。 一、文学教育课程教学的意义 文学与政治、哲学、法律等一样,都有重大的教育作用。但是,文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相比,又有自己的特殊性。首先,文学的教育作用是寓于形象之中,具有生动活泼和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学在反映社会生活时,不是靠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再现现实生活的丰富图景,描绘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生活和社会风貌,表现各个社会集团的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种种关系。因此,文学的教育作用是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通过人物、情节、场面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就象春风

3、化雨,“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当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质。它不需要赤裸裸的说教,更不需要耳提面命式的教训,而是在自愿的前提下,通过生动活泼的感性形象的形式,完成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真理,进而达到教育作用的。文学作品的内容,是作家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和艺术规律,对普通的实际生活现象进行重新艺术组合和艺术创造的结果。它比自然形态的生活现象更生动、更概括、更具有情感宣泄力量,是艺术美的具体体现2。 二、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1、情感体验 从文学的功能来看,语文与文学是融合的。辞海对文学的解释是“文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中国先秦时期曾将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作统称为文学。现代专

4、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也就是说,文学就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具体说,文学有三个因素语言、情意和审美。“从文学的三个因素来理解,文学的功能是多维的通过语言获得知识,启发智慧,开发思维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体验情感;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从文学的功能来审视小学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文学功能还是很有必要的。” 2、创设审美意境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情感、思维、感觉和行动参与、互动的过程。主体参与的课堂需要优化教学的审美意境。审美意境是“美”

5、与“境”的有效融合。“境”,是指教学环境,它既是一个用实物或媒体创设的具体环境,也是指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整合文本与生活内容,巧妙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探究行为的冲动,为学生提供愉悦的自主建构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状态中,在情绪体验中,随境人情,入境生疑,随疑而思,弛思而悟,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 3、引入美的补品在课外阅读中享受美 从语文审美教育的要求出发,优化课外阅读材料,是亟待落实的。德国大诗人歌德

6、认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的。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尽可能地接触文质兼美的作品,享受美的陶冶,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必然会起到促进作用。人的本质在于创造。开展有益的活动,为学生进行初步的美的实践创造条件,对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意义的。诸如举行书法比赛、诗歌朗诵会和故事会,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只有兼顾作家与作品,才能衡文品人,知人论世,使教学具有力度与厚度。只有史论并举,既有文学史的概述,又有古今文论的点拨,才能使文学教育规避零碎与肤浅,走向系统与深化。只有赏析结合,才能使鉴赏与分析并举,体验与认知同步,整体提高包括感受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在内的人文素养。 结论 21世纪大学文学教育的基本方针,应当以文学作品为主,兼顾作家,史论并举,赏析结合。只有以作品为主,多读作品,才能使学生激发兴趣,博采百家,建立感性认知与情感体验的基础。 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