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观教育的探讨.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63873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观教育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观教育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观教育的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观教育的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观教育的探讨.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观教育的探讨 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的就业成为社会的难题与焦点。中央和各级政府已经把大学生就业提高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台政策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基层人才匮乏的问题也得到解决。然而,当前高校毕业生出现不愿基层就业,必须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基层就业观教育。 一、统筹城乡教育改革视野下基层就业观 统筹城乡教育改革是基于中国国情提出的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统筹城乡教育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涉及诸多社会要素的系统改革,统筹城乡教育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和特征一是主体多元性既有各级党委、政府等权威主体,也包括教育捐助机构、教育协会、民办

2、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等民间主体;既有组织也有个体,如教师和学生。二是客体多样性既包括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还包括聚纳和培育教育资源。三是内容整体性既要从教育内部要素进行改革,更要从社会大系统来统筹兼顾,整体安排。四是手段现代性不再是简单的控制型管理模式,而是民主型的治理模式。五是目的多维性既要协调均衡城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又要不断提升城乡教育效率。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通知指出,“基层”既涵盖县及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企事业单位和部队。 近年来,国家为

3、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基层服务项目,比如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特岗教师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等。国家把大学生基层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然而,这一系列的举措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基层就业未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流,政策制定初期效果没有达到。基层需要人才,大学生不愿基层就业,这一供需矛盾成为政府和高校的难题,然而导致这一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观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观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变途径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

4、着严峻的挑战,同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广大基层地区人才匮乏。因此,基层就业观是引导高校毕业生走向基层、服务基层、就业基层的关键。然而,当前高校毕业生出现不愿基层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政府、社会、高校和毕业生个人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政府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毕业生受传统就业观念冲击、社会舆论环境不成熟、高校就业指导作用发挥不明显。 虽然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基层服务项目,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然而各地政府在相关政策落实过程中受到各种问题和困境的阻碍。在大部分基层单位,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福利制度尚不明确,没有明确完善的配套措施和操作办法,国家政策

5、很难得到落实,这种情况让很多高校毕业生愿意基层就业,却不敢基层就业,担心基层就业的政策仅在宣传的表面,未落实到实际工作。 传统的就业观念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具有很大的冲击,“一次就业定终身”、“非城市不去”、“非政府、事业单位、国企不就业”等传统就业观念依然存在,工作的稳定性、环境、薪酬、发展空间等因素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一年又一年的公务员考试,不断刷新着岗位与考生的比例。对于面向基层就业,家长和毕业生都存在着错误的认识,不愿意扎根基层。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选择过程中,一方面受到自己思想的影响,渴望大城市的生活,认为在基层缺乏证明自我的平台;另一方面会受到家庭想法的约束,家长不愿孩子到基

6、层,认为基层就业不体面,基层就业会受到家庭的反对。当家庭和毕业生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排斥基层就业,思想在就业的选择过程中就已经远离基层。 高校虽然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课程体系尚不完善,并未达到就业指导的真正效果。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开设时间普遍在毕业生就业前期,并未贯穿到整个大学过程中,而且就业指导课授课时间较短,进行就业指导授课的老师缺乏足够经验,并非专职就业指导老师。同时,就业指导课未受到学校、老师以及毕业生的高度重视,学校在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上不合理,教师进行就业指导授课不专业,学生在就业指导课上学习不认真,因此,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并未达到真正的就业指导作用,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作

7、用不够。 三、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观教育的途径 改变高校毕业生现阶段的基层就业观,不仅需要发挥政府在政策上的调控作用,而且需要发挥学校在教育上的引导作用,更需要发挥家庭在思想上的指导作用,才能改变对于基层就业片面的认识以及完善基层就业相关政策。从政府到高校再到家庭,不仅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重要性,更要在行动上给予大学生最大的帮助。不仅要发挥政府在政策上的调控作用,也要发挥学校在教育上的指导作用,还要发挥家庭在行为上的引导作用。 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团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但并未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很多政策落实不到位,就业工作单纯地认为只是就业部门

8、和高校的事情,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高度重视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落实情况,联合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让大学生基层就业有人管,有人问,有人帮。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基层就业保障体系,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利益,解决落户难、编制无法落实等问题,让毕业生基层就业没有后顾之忧,使基层就业之路保持畅通。对于服务达到在基层就业期限的毕业生,应当及时合理解决服务前的承诺。对于在基层服务的大学生,建立合理的制度化解大学生担忧的问题,让大学生愿意扎根基层,在基层工作。 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基层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担心基层没有自己的提升平台,“下去容易上

9、来难”,在基层自己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没有自己施展才华的环境。因此,各级政府要积极构建合理的提升平台,搭建施展才华的青春舞台,创造热爱基层的人文环境。使更多的毕业生愿意留在基层,热爱基层,同时基层也留住了人才。工作在基层,生活在基层,在基层可以展示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基层可以成就自己事业的舞台。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针对性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前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中,应将基层就业作为专门章节,进行重点强调,同时,高校积极组织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教师进行专题授课。在授课过程中,应当以国家对于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优惠、鼓励政策为导向,将大量基层人民的生活以图文

10、并茂的形式反映出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大学生对于基层的兴趣。 高校应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高校的必修课程体系,真正将就业指导融入大学全过程,使大学生接受的就业指导教育更加系统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在毕业年级开始。对于刚入校的新生,就应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基层就业紧紧结合起来,让基层就业成为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形式与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同时,高校就业部门应定期对就业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班团活动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因此,班团活动成为进行基层就业观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就业指导部门

11、应联合校团委,积极开展以“基层就业”为主题的班团活动月,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座谈会等活动,也可邀请在基层就业的优秀校友回校,通过讲座、座谈的形式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大学生分享,以真实的案例展现在大学生面前。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基层,产生服务基层的思想和观念。 加强基层就业的宣传,不仅需要加大对基层就业政策的宣传,也需要加大对基层就业的典型成功案例的宣传。在政策宣讲方面,对于国家出台的面向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文件,要及时向学生进行宣传,鼓励大学生走向基层就业工作岗位。在成功案例宣讲方面,邀请在基层工作的成功校友回校,进行讲座和座谈等形式与在校大学生进行交流。 高校应当通过校园

12、的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如校报、广播站、横幅海报以及新媒体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基层就业宣传氛围,切实做好宣传工作和咨询服务。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产生积极作用。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深入基层时,可以与基层工作的工作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在实地了解工作,这种方式对于大学生了解基层就业更形象、更具体、更实际,不仅实地亲自了解基层工作的环境,而且明确了基层工作的内容,使大学生对于基层就业认识更加全面。同时,学校应积极与基层的用人单位建立实习基地,让在校大学生在实际岗位上定岗实习,深入了解基层工作,消除对于基层工作的片面认识。

13、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选择,与家庭息息相关,同时家庭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直接影响。改变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观,仅仅依靠家庭的力量是不够的,但家庭的影响可以改变高校毕业生对基层就业的看法,能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基层就业。 首先,高校毕业生家长需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主动了解就业信息和相关社会政策,全面认清就业形势,脱离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基层就业项目,以科学的思想观念指导、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 其次,家长不要过渡溺爱、盲目呵护,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状以及就业环境,调整好毕业生就业心态,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树立积极的心态认识基层工作与发展。 最后,家长需要将毕业生的兴趣、发展与基层项目进行结合,科学分析,拓宽就业视野,给予毕业生正确的社会定位,脚踏实地的从基层干起,在思想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 第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