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矛盾及化解对策探讨.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63878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矛盾及化解对策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矛盾及化解对策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矛盾及化解对策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矛盾及化解对策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矛盾及化解对策探讨.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矛盾及化解对策探讨 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引导,为他们提供实践岗位,化解他们的心理矛盾。社会同样应为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支持。作为经济困难学生个体,则可以选择负性情绪的释放渠道,增加人际交往的互动性。 Discussion About the Methods for Melting the Psychology Conflict of College Student with Financial Hardship LI Nengjin, CAI Yafeng (Information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

2、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1816) AbstractColleges and teachers should enhance the guiding to student with financial hardship, and provide practice jobs and melt their psychology conflict. Society also should support student with financial hardship for their healthy growing. Meanwhile, the students

3、 should release bad emotions correctly and increas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hardship; psychology conflict; psychology adjustment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确立和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逐渐形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和高校已建立起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减免学费、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以及社会资助六位一体的

4、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然而,近年来一些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压力而产生的一系列的心理矛盾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研究新形势下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矛盾及化解对策,帮助他们走出误区,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1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矛盾 1.1 经济上渴望自立和对现实无奈的矛盾 许多经济困难学生从小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长期的环境熏陶使他们学会了承受一切,很少向父母诉说心理困惑,由于家庭在经济上无法为他们提供学习和生活的稳定保证,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得不精打细算,总是处于焦灼不安而又难以排解的忧虑之中。因而,经济困难

5、学生渴求经济上的独立,希望能为父母分担经济压力。然而打工是要以耽误学业为代价的,这使他们经常处在一种想勤工助学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需要勤工助学的矛盾心理冲突中,对未来前途感到迷茫不安,表现出一种无奈。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由无奈转化学习上的得过且过,不再保持以往的学习劲头,一部分人则产生愤世嫉俗的心理,对社会、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都产生不满,极个别人甚至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当然,并非所有的经济困难学生都会出现这种困惑,但这种心理矛盾出现的概率要比一般的大学生高得多。 1.2 心理上的自尊和自卑的矛盾 经济困难学生往往自尊心比较强,在经济窘迫的情况下排除外在的种种物质诱惑,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上

6、了大学,实现自己和家人的梦想。他们与周围的与自己情况差不多的人相比,潜意识里有一种对自我价值感的肯定和认可。但是人的自我价值感会随外在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具有不稳定性。当他们进入大学以后,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环境的其他同学,在巨大的经济反差下内心深处开始萌生出与自尊感相反的一种体验,进而否定自己,进而产生自卑感,造成他们自尊而又自卑的两重性格。事实上从经济困难学生的内心来说,他们也很想小心翼翼地去维护自尊、掩饰自卑,但要达到完全的协调却是相当困难的,这其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协调,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这种自尊与自卑的交织,是体现在经济困难学生身上最大的心理矛盾。 1.3 人际交往中

7、的渴望与人交往和自我封闭的矛盾 经济困难学生有着和普通学生一样强烈的交往需要,他们渴望理解、期待沟通、追求友谊,甚至也尝试恋爱,希望体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但由于贫困的原因,很多经济困难学生从小就形成了很轻的独立意识,并把这种独立意识视为维护自尊的精神支柱,通过拼命学习来掩饰经济上的窘迫,这样就有意无意地疏远了集体和同学,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此外,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在生活习惯、言行举止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差异,常使他们担心招致嘲笑和鄙视,从而孤僻不合群。所以,他们一方面十分渴望与人交往,另一方面又在封闭自己,这一矛盾的剧烈冲突,也加剧了他们心理健康的负性变化,产生焦虑抑郁、多疑敏感、

8、烦躁不安等情绪。 2 化解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矛盾的对策探讨 由于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心理矛盾的原因既有经济上的困难也有心理上的压力,研究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矛盾化解对策也应从经济和心理两个方面双管齐下,缺一不可。 2.1 进一步完善传统的资助体系 经济救助和资助体系是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矛盾的关键,这一措施的得以成功实施,经济困难问题有效解决,将对化解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矛盾起到关键作用,消除因为经济困难带来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如自卑、封闭等,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积极的影响,而解决经济困难,完善资助体系,进行必要的物质帮助是必不可少的。要进一步完善高校 “奖、贷、减、勤、补、资

9、”资助体系,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奖学金、助学贷款和特困补贴等方面的制度,如在奖助学金竞争中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实行“奖优原则”与“助贫原则”相结合,同时,降低奖励金额以扩大资助面,避免一名学生同时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奖学金,以利于资金的平均流动,使更多的贫困大学生受助;多渠道开辟勤工助学岗位,促进勤工助学活动向高层次发展,使勤工助学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课余科技活动、专业实习及教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努力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劳动理念、自立意识、吃苦耐劳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媒体呼吁社会各界来关爱经济困难学生,吸引和争取企事业单位、社会

10、团体、个人设立专门用于资助、奖励经济困难、品学兼优学生的助困奖学金。 2.2 加强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心理辅导 随着高校对健康教育工作的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工作也在逐步加强,但整体上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还有待深入。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矛盾有自身的独特性,所以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机构,改善工作条件,保证办公场所,设立专项经费,保证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开展。在深入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生存状况的基础上,做到关注其动态、研究其心理、分析其特点、把握其需求,加强对从事日常学生管理教育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具备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的素

11、质和能力,能尽早发现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矛盾,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某些具有共性的问题。有时整体咨询并不能解决经济困难学生所有的心理矛盾,这就需要个别咨询作为补充,对经济困难学生,由于他们的自尊和自闭的心理,心理咨询教师更要采取主动出击的形式,发出邀请函,约经济困难学生来谈,通过主动与他们的谈话,解决他们个性的心理矛盾。 2.3 引导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学会自我调试 自我心理调试,是指个体在心理保健理论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可行、有效的方式、方法,及时解决日常心理矛盾,矫正心理异常,维护和达到心理健康的过程。自我的不断调适,不但可以解决由于自身因素带来的心理矛盾,同时也可以自身达到一种较好的

12、自我肯定和自我认同,实现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外因是条件,内因是起决定性的因素”,所以要消除贫困大学生各种心理矛盾,除了依靠外部的帮助、引导外,还应引导贫困大学生转变思维,面对困惑和困难,正确认识产生问题的原因,主动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适的技巧和方法,减轻内心的冲突和不安,缓冲过强的心理负荷。第一,学会自我调控,培养稳定的情绪情感。经济困难学生除了经济负担之外,还有学习的压力、同学在交往中对自己的误解或歧视、面对“双项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所承受的巨大就业压力等形成了情感体验中外表的坚强与内心的脆弱这一特殊矛盾。面对如此的心理矛盾,经济困难学生不应该自卑,而应该学会自我调控,去解决这些矛盾,

13、始终保持对生活的自信、强烈的求知欲和平和的心态,用稳定的情绪情感看待社会现象和现实世界。第二,学会自我接纳,消除埋怨、自责心理。自我接纳能力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获得健全人格的重要条件之一。经济困难学生面对现实最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如果一味地跟别人比较,就会否定自己,不能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因此,经济困难学生要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比不上别人的地方,也有比别人强的方面,不必把与别人比较作为衡量自己价值的尺度。要采取积极的办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而不是埋怨、自责。第三,学会自我脱贫,将生活的压力升华为学习的动力。经济困难学生要从认识上改变对贫困的看法。懂得

14、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财富,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利用现有条件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努力消除自卑,增强自信、自强、自立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借贫困锻炼自身能力、磨砺意志,消除贫困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让人格朝着有益于身心、适应社会和完善自我的方向发展。 2.4 增强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学理论认为,穷人的内心里并不满意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不仅认知主流社会的一般价值,而且渴望能够通过正常的手段去达到主流文化所设定的目标。“但他们在资源和生活被剥夺的环境下,无法达到主流价值要求,因此只能以扭曲价值或发展替代价值,忍受较不完美的或偏离主流规范的行为,以应对社

15、会环境”。要彻底改变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状态且获得持续自我发展,融入社会主流,应让经济困难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在高校获得发展,学校要通过搭建互助组织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定期开展团体互动活动,并在活动之后让大家敞开心扉的相互交流活动感想,互相帮组解决。通过这种组织平台展示和发挥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经济困难学生自行设计、组织、参加活动,达到对自我的进一步认识;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尽自己所能去理解、帮助别人,服务社会,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德才兼备,有“学”有“术”、有良好人格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生力量;提高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分析辨识力及语言表达力等基本技能,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适应性,从而为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而努力。 综上所述,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化解心理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外部的干预和帮助,在为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基础上,充分挖掘经济困难学生的潜能,增强和提高经济困难学生化解心理矛盾的能力和认识,使其摆脱焦虑情绪、自卑情绪以及敏感、嫉妒等不良心理,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消减其竞争弱势,最终达到“助困育人”的目的。 第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