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_ 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67894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选】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_ 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优选】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_ 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优选】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_ 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优选】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_ 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选】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_ 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

2、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单元教学总述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

3、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和策略。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

4、“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本单元的内容与其他单元的内容相比,思维难度较大。教学时,让学生在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材展示了猜测、列表、假设等方法。其中“假设法”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因为“假设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要让学生体会“假设法”的优越性,为以后学习类似的应用题做铺垫。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用“列表法”“假设

5、法”等方法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2.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3.能运用类比思想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难点:构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应用 例1 1课时课时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教学设计表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 册次:下 学校: 教师:课题数学广角鸡兔同笼(P103、P104例1)课型新授课计划学时1教学内容分析例1是在古代趣题的基础上呈现的一道数据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在引导学生探索解题方法的过程中,呈现了猜测、列表、假设等方法

6、。承前启后分析应用题的方法“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目标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用“假设法”“猜测法”“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2.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重难点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难点: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化解措施猜测验证,合作探究。教学设计思路复习巩固,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教学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同步检测一

7、、复习巩固,导入新课。(5分钟)1.课件出示教材第103页主题图。(1)组织学生说一说获得了哪些信息。(2)出示“鸡兔同笼”原题,简介来历。(3)让学生通过猜测、估计,并进行数据调整,尝试解决问题。2.导入新课:因为“鸡兔同笼”问题比较难解,所以本节课我们采用“化繁为简”的方法,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探究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1.(1)交流,并汇报获取的信息。(2)理解“鸡兔同笼”原题的题意。(3)先估计、猜测鸡兔各有多少只,再调整数据,发现由于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容易得出答案,体会从简单问题入手的必要性。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填空。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

8、道数学趣题,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1.课件出示例1。(1)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2)引导学生讨论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3)组织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用猜测法解题:猜测、调整、验证、得出结论。用列表法解题。用假设法解题。2.引导学生探究解法。(1)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给出的表格用列表法解题。(2)引导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用假设法解题。提示解法。思路一:假设8只都是鸡。思路二:假设8只都是兔。明确用假设法解题的关键及注意事项。3.师生共同讨论最佳的解题方法。4.组织学生独立解决古代“鸡兔同笼”问题。5.介绍古代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方法。1.(1)读题,分析题意

9、。(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3)汇报讨论结果。2.(1)尝试用列表法解题,组内交流结果,完成教材第104页的表格。(2)小组合作,用假设法解题,全班交流解题过程,并讨论解题的关键及注意事项。关键:明确鸡和兔脚数之间的差。注意事项:假设都是鸡,先求出来的是兔;假设都是兔,先求出来的是鸡。3.讨论解题的最佳方法,集体交流,体会“假设法”的优越性。4. 独立解决古代“鸡兔同笼”问题。5.认真倾听,了解古代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抬腿法、减半法)2.鸡兔同笼,头共48个,脚共132只。鸡和兔各有多少只?鸡:30只兔:18只3.某中学高一学生进行野外军训。晴天每天行20 k

10、m,雨天每天行10 km,8天共行了140 km。这期间晴天有多少天?雨天有多少天?这期间晴天有6天,雨天有2天。4.玲玲家养的猪和鸭共有9只,猫脚和鸭脚共22只。猫和鸭各有几只?猫:2只鸭:7只5.盒子里有大、小两种钢珠共40颗,一共重336克。已知每颗大钢珠重11克,每颗小钢珠重7克。盒子里大、小钢珠各有多少颗?大钢珠:14颗小钢珠:26颗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1.完成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2.完成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2题。1.独立完成,全班交流。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6.池塘里有青蛙和鸭子共52只,脚共有174只。池塘里的青蛙和鸭子各有多少只?青蛙:35只

11、鸭子:17只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2.用假设法解“鸡兔同笼”问题有多种思路,古人用的抬腿法就是假设法的另一种情况。教师个人补充意见:板书设计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培优作业1.鸡与兔共有120只,鸡比兔多120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兔的只数:(2120-120)(2+4)=1206=20(只)鸡:120-20=100(只)答:鸡有100只,兔有20只。2.100个和尚共吃100个馒头,大和尚每人吃3个,小和尚每3个人吃1个。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100个和尚可以分为100425(组),因为每个组里有1个大和尚和3个小和尚,所以大和尚的人数是12

12、525,小和尚的人数是100-2575。答:大和尚有25人,小和尚有75人。3.桐桐参加数学竞赛,共20道题,规定答对1道题得5分,答错1道题倒扣2分(不答按答错计算),桐桐做完这些题后共得了86分。桐桐答对了多少道题?答错了多少道题?答错的题数:(205-86)(5+2)2(道)答对的题数:20-218(道)答:桐桐答对了18道题,答错了2道题。4.蜘蛛有8条腿,蜻蜓有6条腿和2对翅膀,蝉有6条腿和1对翅膀(蝉的另一对较小的翅膀忽略不计)。现有三种动物21只,共140条腿和23对翅膀。蜘蛛、蜻蜓、蝉各有多少只?蜘蛛:(140-621)(8-6)=7(只)蜻蜓和蝉的只数之和:21-7=14(只)蜻蜓:(23-141)(2-1)=9(只)蝉:14-9=5(只)答:蜘蛛有7只,蜻蜓有9只,蝉有5只。提示:因为蜻蜓和蝉都有6条腿,所以可以把蜻蜓和蝉看作一组,蜘蛛看作另一组,先根据腿数求出蜘蛛的只数以及蜻蜓和蝉的只数之和,再根据翅膀的对数分别求出蜻蜓和蝉的只数。教学反思“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有很多,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和点拨,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解法,同时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每一种解法。微课设计点教师可围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设计微课。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