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8课时 连加、连减 说课稿_西师大版(2014秋).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69452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8课时 连加、连减 说课稿_西师大版(2014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8课时 连加、连减 说课稿_西师大版(2014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8课时 连加、连减 说课稿_西师大版(2014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8课时 连加、连减 说课稿_西师大版(2014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8课时 连加、连减 说课稿_西师大版(2014秋).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8课时 连加、连减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一、教材分析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

2、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

3、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本节课是西师版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内容。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概念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分析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维的初步培养,也是学生由具象的算法

4、向抽象的算理过渡的一块基石,对学生的知识积淀和能力提升都将起到“再上一层楼”的作用。分两步进行口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计算方法和思维过程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最简单的分析、归纳掌握连加连减的基本规律。2、学情分析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口算,而且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方式,直观的认知水平、无意识的思维方式、感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困难就应付的态度导致连加连减这类具有一定抽象

5、思维的知识点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3、教学目标基于此,我分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2)技能目标: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口算。(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连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4、教学重难点本课的编写意图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素材、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受连加连减的数学概念,通过观察、分析、操作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根据这一主旨思想,结合本课在教材中的作用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如下定位。教学重点

6、: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二、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分析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取情境教学法,在各种数学活动中“玩游戏”,让学生始逐步认识和理解连加连减;依据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我将适时采用引导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使教师的思路内化为学生的方法,达到自我构建知识的目的。2、学法分析为了达到新知自我生成,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在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等方法,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从一年级起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调动学习的积

7、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教学过程1、我采用了“卡片游戏导入法”来“开个好头”老师先提示学生:“游戏需要动脑、动手又动口”,然后介绍游戏规则。学生听说又玩游戏了,可开心了,注意力非常专注,都怕自己没弄懂丢丑。然后教师示范游戏:依次出示口算卡片:5+2,7+1,1+3,6+3,4+5,9+1,8+2,3+4。新 课 标 第 一 网说:我的朋友在哪里?并且出示卡片5+2,学生看着卡片一边伸手指一边说得数是:你的朋友在这里,5+2=7。这样通过做游戏,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复习10以内的加法,为学习连加做知识准备。2、激趣探究学习连加:接着演示表现连加的课件,通过课件展示

8、原有4只小鸟,后来又来了2只小鸟,再来了3只小鸟的顺序,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体会连加的意义,并通过自己的感知说出图意,当然完整地说出图意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在这个环节的评价上要注重学科的整合,既要关注学生对数字变化过程的描述,也要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的评价,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强化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小棒或圆片代替小鸟,摆一摆、说一说,自己尝试理解连加的意义,试着列式,试着算出答案。这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同时突出算法的多样化,从中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最后教师质疑:这个加法算式与前面的加法

9、算式有什么不同?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连加题的特征以及与一步加法在算法上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算理: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得到的结果再与第三个数相加。这样让学生对连加的理解更深一步。3、延续情境,学习连减在教学连减时,我用课件制作了动态的“小刺猬运南瓜”ppt,十分有趣、直观。这样的ppt,帮助学生理解情境,帮助教师收拢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有连加的教学做铺垫,所以在连减的教学中,教师说的话“少而精”,孩子们只要“跳一跳”,就能顺利达标教学任务。4、观察对比,小结算法X k B 1 . c o m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

10、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这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连加连减进行对比。为了引导一年级的学生学会讨论,我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有目的地讨论:1、连加连减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它们在计算的时候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时教师可以加入到学生中去,在帮扶的过程中掌握学生讨论的情况。通过讨论交流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有两个运算符号;要进行两次计算才能得出最终结果;要先算出第一步才能进行第二步的计算等。之前纵向上有加法与连加的对比,现在横向上又有连加与连减的对比,帮助学生在连加和连减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完整的、立体的知识体系,从而牢固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5、寓练于乐,巩固新知。

11、本节课很多处的设计都是利用各种活动、游戏来寓教于乐。比如导入时用的卡片找朋友,、巩固新知时让学生摆小棒、摆圆片、反馈练习时用的磁性卡片的直观增减让学生直观理解连加连减。这样多次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更多学生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6、解决问题,应用新知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我还将练习设计成孩子们所喜欢的生活场景。比如说课本第42页第2题,图(1)里的元素生动活泼,十分有趣,摘桃子的情境也有很高的生活关联性;图(2)的情境是小女孩子摘葫芦,十分活泼有趣。这样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学习数学的喜悦。 四、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能具体、直观地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排疑解难,掌握新知识。所以,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楚、明了地展示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学习内容。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由已知向未知的过渡;力求体现自主化、活动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