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2课时 12,13减几_西师大版(2014秋).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69492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2课时 12,13减几_西师大版(2014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2课时 12,13减几_西师大版(2014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2课时 12,13减几_西师大版(2014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2课时 12,13减几_西师大版(2014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2课时 12,13减几_西师大版(2014秋).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2课时 12,13减几n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教学内容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

2、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88页例题1、例题2,第89页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第3题,练习十八第16题。掌握12,13减几的计算方法。n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

3、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12,13减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12,13减几的习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类推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12,13减几的计

4、算方法难点:理解12,13减几的多种计算方法n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n 教学过程u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课件主题图导入法1、课件主题图复习导入法2、复习导入等。课件主题图导入法1:师:动物园里有很多小猴子在树上窜来窜去。大家请看。(课件出示第88页例题1的情境图:第一张是树上有一群猴子,出示对话框“原有12只”,师:大家数一数图上有没有12只猴子?学生:有10只。师:那么其余的猴子在哪里?学生回答:藏在树里面了。师课件播放课件(第二张从树上下来4只),问下来了4只,那么树上还有几只呢?大家想想怎么列式怎么算?【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到,我们看到

5、的不一定就是完整的,培养学生理性认识世界的观念。课件主题图复习导入法2:课件展示修改过的例1情境图。(把图中的“树上原来有12只猴”改为“树上原来有11只猴”,并出示问题:树上还有多少只猴?其余不做改动)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树上原来有11只猴,下来了4只,就是从11只中去掉4只,所以,要知道剩下多少只就要计算11一4才能得到。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算11-4=7的?学生根据不同的算法进行汇报,教师随学生的汇报板书算法,如:倒着数;想加法算减法;把11分成10和1,10-4=6,6+1=7。教师:下面我们来解决这样一个新问题(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6、),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设计意图】这里采用变换情境的方式,使学习内容前后发生联系,用这种联系使学生意识到这部分内容和即将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潜在的适合性,达到有效地利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目的。复习导入法: 师课件出示情境图:图上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列式?怎么算的?有没有不同的算法。指名回答、师生评议,师适时板书。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说明上节课的内容你们学得很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2,13减几。u 探求新知 以下教学过程承接“课件主题图复习导入法2:”1.教学例题1。学生观察图后回答:树上原来有12只猴,下来了4只,树上还剩多少只?教师:这个问题和刚才的问题比,哪些变了?哪些没有变

7、?引导学生发现:树上原有的猴 由11只变成了12只,下来的猴没有变,问题也没有变。教师:解决这个问题又应该怎样列式?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12减几。板书课题。指名回答:算式是12-4.师:我们能不能用11减几的方法来计算12减几呢?学生:应该可以吧,因为它们都是十几减几的减法。师:好,同学们可以用这些方法试着算一算12-4。学生独立计算,然后组织汇报。师:用第1种方法(倒着数)计算的请举手。学生举手,抽1个代表汇报。师:用第2种方法(想加法算减法)计算的呢?仍然抽1个学生代表汇报。师:用第3种方法(把12分成10和2,10-4=6,6+2=8)计算的呢?学生举手并汇报。师:还有不同

8、的计算方法吗?可能有学生说:因为11-4=7,12-4的被减数比11-4的被减数多1,而减去的数是同样多的,所以12-4的结果要比11-4的结果多1,就是8。如果没有学生发现,教师不作要求。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12-4=8,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1减几的计算方法在12减几中同样可以用。师:大家这个发现很好。老师还想对用想加法算减法这种方法计算的同学再提一个问题,其余的同学当小裁判,看他们说得是否正确。这个问题就是:想4+8=12除了能计算12-4=8以外,还能计算什么减法算式?学生:12-8=4。教师:这也是我们前面知道的想1个加法算式可以计算2个减法算式。【设计意图

9、】通过导入中板书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将这些计算方法迁移到12,13减几的计算中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探索能力,还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计算方法的普遍适用性,同时还用修改情境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算法的理解和运用。教学例题1 的变式。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现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多媒体课件展示:下来的猴子变成了6只。学生:树下的猴子变成6只。教师:下来6只,树上还有多少只猴子?教师:谁还能像老师这样改变猴子下树的只数,给大家出个题目?预设:学生可能说:下来5只,还剩多少只?下来7只,还剩多少只?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配合多媒体课件演示,为后面的算一算做好铺垫。【设计意图】 只有学生弄懂了以

10、上的学习内容,才有可能“给大家出个题目”,所以弄出题目是对学习知识的“一次深化扩展”。2、教学例题2.师:小猴子们从树上下来后很无聊,于是在猴王的组织下玩起了游戏,你们看。 师出示例题2的主题图。师:谁能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玩拔河的有几只猴子?玩跳绳的有几只猴子?师:这两个问题怎么解决呢?生:求玩拔河的有几只猴子?可以列式 13-4=9 生:求玩跳绳的有几只猴子?可以列式13-9=4师:你们是怎么算出呢:生说说自己的算法。师:你能看到13-4=9,就知道13-9的得数吗? 完成例题2下面的“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一下得数全班订正。(教师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让学生说一说算法。) 【设计意图

11、】 引导学生理解可以根据一道减法算式想到另一道减法算式的得数,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u 巩固新知完成课堂活动第1,2,3题。完成第1题:师:刚才很多同学在计算时都采用了想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这种算法就需要对加法非常熟悉,越熟悉算得就越快。下面我们检查一下,同学们对13的组成是不是非常熟悉。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对口令”。完成第2题。师:通过对口令,同学们能熟练地计算12,13减几的习题了吧,我们一起用口算卡片来试一试。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完成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按规律写,再重点让学生交流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设计意图】

12、 通过按规律写算式,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整理,将“营养”完全吸收,同时尝试使用“归纳”“比较”等多种思维形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u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觉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学生回答。【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反思,鼓励学生和学生交流分享,和老师交流。 u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八第16题。学生独立完成。 答案:略板书设计12,13减几12-4=8连减法倒数法破十法想加算减法11-4=8连减法倒数法破十法想加算减法 13-4=9 13-9=4 n 教学反思 以前在教学十几减几时,一般都是让学生摆小棒,摆出 12-4?大部分学生纯粹依赖摆小棒算得数,为计算而计算,觉得计算题枯燥无味,久而久之,会导致一年级学生厌倦计算,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节课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重点放在情景图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高很多。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