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2)_人教新课标.docx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0493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2)_人教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2)_人教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2)_人教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2)_人教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2)_人教新课标.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教学设计“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

2、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教学目标】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

3、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

4、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

5、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2.理解故事寓意,掌握寓言的“小故事,大道理”的文体特点。3.能结合故事并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2.理解故事寓意,掌握寓言的“小故事,大道理”的文体特点。【教学难点】掌握寓言的“小故事,大道理”的文体特点;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教学

6、过程】一、课前谈话,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亡羊补牢的故事,有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说一说? 大家还读过哪些语言故事?学生回忆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举例说一说。 生1:我读过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 生2:我读过龟兔赛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唤起他们对旧知的回忆,为后面教师直接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做了铺垫。) 3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简要介绍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的梗概。 师对学生的表现做适当的评价并面向全体学生说:我们大家愿不愿意跟着老师再来了解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呢? 生:愿意。 (设计意图:把对新内容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体现了

7、联系旧知建构新知的教学理念。) 二、 初读故事,解决字词问题。 1认识“辕、辙” 请学生自由读故事,读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师: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此时完成课题的书写。 1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 2.学写“盘缠硬”。 教师讲解并示范这三个字。 三、精读课文,感悟寓意。 教师: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话) 1课件出示重点句:“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学生自由读,并根据这句话谈读出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

8、硬要往北走。 师:也就是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贴楚国的图片)谁能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指名贴马车图。 师问大家:是相反吗?生: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书:相反) 教师继续问:读第一句,知道了什么。 生2:坐车人很固执。很愚蠢。 师: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的这样愚蠢吗?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2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课件出示: (1)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2)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3)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

9、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3.学生分组辩论。 (设计意图:课前充分的预设不但使教师在面临生成的问题时临危不乱,而且能及时抓住这一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辩论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潜移默化的得到了训练,使问题的答案逐渐变的明朗,使学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验证。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原来还是如此愉悦,还可以如此轻松。) 5课件出示:(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国。)学生齐读。 教师对辩论进行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因此,无论他的条件多好,也只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设计意图:教师精彩的结语不但使学生的辩论圆满的结束,而且又一次将学生引入对故事的理解中,此时故事所蕴涵的道理不言自明。而通过理解故事内容,达到理解寓意的目的也水到渠成,极轻松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6面对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 指名回答。 总结故事内容,让学生大体掌握故事内容。总结故事道理 六、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一文现象,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个别学生不愿努力,却期盼着通过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设计意图:在对古代故事意犹未尽的的欣赏中,古今联系再次理解“南辕北辙”。学生不仅懂得了道理,还明白了今后应该怎样做。)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