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我见——“乐趣”课堂浅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0549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之我见——“乐趣”课堂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智慧之我见——“乐趣”课堂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智慧之我见——“乐趣”课堂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智慧之我见——“乐趣”课堂浅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智慧之我见——“乐趣”课堂浅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智慧之我见——“乐趣”课堂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之我见——“乐趣”课堂浅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智慧之我见“乐趣”课堂浅析在数学教学中,我常有这样的感受:在上课中努力做到讲解知识点透彻,教学环节清楚,可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兴趣,上课没有积极性,只是被动的配合教师上课,完成教学任务。尤其当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后,下面常常一片沉默。这样的情景,常常令我十分尴尬。为什么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教学内容为什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那天性活泼好动的同学哪里去了呢?于是,我翻开教案,再次回味课堂实录的点点滴滴,让我对课堂,对教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数学例题设计中的“乐趣”-趣味性和开放性探究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中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他们会对新异的信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推动他们去观察

2、、思考。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趣味性练习,对学生的好奇心加以诱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复习回顾了有理数运算法则之后,可以这样设计练习:原题式:18(3)2。B、趣味式:18(3)2。在小圆圈内可以填+。,/B的答案可以是:18(3)2、18(3)2、18(3)2、18(3)2、18/(3)2等。这样对题目一改,选择趣味性比较强的题目,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兴趣。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又如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后,我们针对这一章复习时,可对题目的条件进行开放,如下:A、原题: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顶角的度数是一个底角度数的2倍,求这个三角

3、形三个内角的度数。B、开放式: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度数是另一个内角度数的2倍,求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B题中,可以是项角的度数是底角的2倍,也可以是底角的度数是顶角的2倍,因此,它的条件是开放性的。以上举例,主要是想通过把现行教材中的原先的练习题目,经过改良转化为趣味性、开放性练习。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逐步养成创新习惯;另一方面复习课中练习题的开放性和趣味性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习题设置要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变通性。要通过条件或结论的改变使问题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从而得到更深层的结

4、论方法。练习的“乐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练习的开放性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但强调练习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并不是排斥基本训练,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数学情境设计中的“乐趣”-生活现实情境的探究刚刚在这周的数学教研中,听了一节平均数课,是这样引入的:师:大家猜猜我的年龄是多少?生:32岁?35岁?42岁?师:我的年龄是34岁,那么接下来我来问一个问题:请问你的年龄是几岁?生1:15.岁师:那么,我与你两个人,我们的平均年龄是几岁?生1:(34+15)/2.(老师板

5、书)。师:你的年龄是几岁?生2:14岁.师:那么我们三个人的年龄的平均是几岁?生2:(34+15+14)/3.老师板书)师:你的年龄是几岁?生3:15岁,师:那么,我们四个人平均年龄是几岁?生4:(34+14+15+15)/4,(教师板书)这样经一小组学生回答之后。便自然地提出了:有n个数的时候的平均数的定义与算法.这样设计的成功之处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从身边的熟悉的年龄开始,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其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操作与探索、共同研究,得出结论,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6、积累数学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以开放式的课堂形式组织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一次次的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简单的设计,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一种也想和学生加入课堂的冲动。三教学过程的“乐趣”-展示学生才华,成就学生“自我”的课堂“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

7、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乐趣”的数学课就事学生自己的数学课。它能够让学生能展示才华,实现自我教育,在一次复习练习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让学生自己当一会“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例题(当然事先已经指导过学生)。这样一来一方面,既能获取知识,又能在“互动”的过程中,生生互教,学生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

8、力得到培训,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提高,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另一方面,教师也能从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精神中汲取动力,面对开放性、挑战性极强的课堂,从学生创造性思维中获取灵感,吸取学生观点中的合理因素,同学生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使教师在成功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生命价值实现的满足。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9、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

10、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了解学生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其实也是“乐趣”课堂的一种体现,它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心境。当然这就要我们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寻找两者沟通点,从关键处寻找突破口,活用“乐趣”课堂,满足学生内心深入的渴望和需要。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