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组合》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1107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组合》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组合》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组合》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组合》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组合》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组合》教案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组合教案设计教案设计设计说明1遵循规律,给学生充分感知的空间。数学课程标准主张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搭配衣服这个环节,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摆一摆学具,发现不同的搭配方法,接着让学生在摆的基础上在练习本上用不同的符号代表上装和下装,用连线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创新搭配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发展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具体事物的能力的体现。2调动学习兴趣,使学生全心投入。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越是跟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活动,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创设

2、了一个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过生日”的情境,把探究新知与巩固练习都贯穿在这一情境中,一气呵成,使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上装和下装的小卡片圆形小卡片正方形小卡片教学过程激趣引入,展开教学师:同学们,今天是聪聪的生日,让我们一起唱一首生日快乐歌来祝福他吧!(教师和学生一起拍手唱歌)师:(课件出示一个女孩子和她的衣柜)茵茵想穿着漂亮的衣服去参加生日聚会,可是她却不知道怎样搭配,你们能帮帮她吗?设计意图:生动有趣的动画配上耳熟能详的歌曲,这样的开场会让同学们在兴奋与快乐中接受新知识的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自主探究,学习新知课件出示

3、教材102页例2中的上装和下装图。师:你们觉得茵茵怎样搭配最漂亮?为什么?(课件出示学生所说的各种搭配图)师: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小卡片摆一摆,并记录下你们的几种搭配方法。(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师:哪一组愿意把你们的搭配成果汇报一下?(学生汇报)师:同学们做得真好,除了摆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师:大家说得很好,为了更加准确地知道有多少种穿法,我们还可以用连线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字母A表示上装,字母B表示下装,或者用表示上装,表示下装,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连一连。(指名汇报连线的结果,教师用课件演示连线的结果

4、)预设生1:我用两种不同颜色的表示上装,用三种不同颜色的表示下装,每件上装可以与3件下装搭配,这样就有3种搭配方法,一共有336(种)或236(种)搭配方法。示意图如下:生2:我和他的思路基本相同,只是用A1 、A2分别表示上装,B1、B2、B3分别表示下装,也得出6种搭配方法。示意图如下: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指名回答)师小结:只要我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说一说、连一连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快乐地掌握新知识。巩固练习,学会应用1课件出示教材102页2题。师:茵茵来到了聪聪的家里,快看,聪聪拿出什么来招待朋

5、友?(学生回答点心和饮料)师:你们喜欢什么点心和饮料?为什么?(学生回答)师:如果只能选择一种点心和一种饮料,你们有几种不同的选择?(指名汇报结果)2课件出示教材104页4题。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

6、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师:小伙伴们来到了

7、数学乐园,大家都想在这里合影留念,如果他们每个人都单独和聪聪、明明分别合拍一张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张照片?请同学们到讲台上演示一下,共同找出问题的答案。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设计意图:

8、以聪聪过生日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在保持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