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学案-29炎帝创市1_语文S版.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1598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学案-29炎帝创市1_语文S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学案-29炎帝创市1_语文S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学案-29炎帝创市1_语文S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语文学案-29炎帝创市1_语文S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语文学案-29炎帝创市1_语文S版.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9 炎帝创市 学案“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

2、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教学目标: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1、指导学生认识“蔬、余”等5

3、个生字,会写“炎、摆”等13个字。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

4、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2、指导学生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3、引导学生了解炎帝创市的故事,感受炎帝的高尚人品既智慧。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预习检

5、测:初读课文,认字解词在课前完成(1)、(2)项内容: (1)初读课文,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画生字新词,达到读准读熟的标准。 (2)、第二遍读课文,用“”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来源:学科网(3)、组长组织完成字、词、句的识记理解。其他不理解的有: 2、 自合探究1、自主学习: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炎帝是怎样创市的?2、合作探究: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中注意学会倾听,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达成共识后,组长安排好发言人。 3、 展示提升1、 交流2、 质疑4、 小结强调5、 检测反馈3、 注音并组词蔬 励 余 较 欣2、看拼音写词语Yn d shu

6、ru g l m fn Fn f b ijio x nx六、拓展延伸摘抄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在课前完成1、2项内容: 1、自学课后会写字、会认字并会组词。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3、检查预习情况。二、自合探究1、自主学习:细读课文,理解内容。默读课文,想一想()炎帝为什么要鼓励大家和别人交换东西?()炎帝为什么要决定每天正午,在人口聚居的中心地带,让人们互相交换产品?()后来,老百姓为什么觉得生活方便多了? 2、合作探究: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中注意学会倾听,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达成共识后,组长安排好发言人。 三、展示提升 1、在交流中品读感悟,升华感情。2、再读一读自己感受最深刻的部分,把自己的感受和同桌交流,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或者背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质疑。 分角色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三展示提升交流、质疑四、小结强调五、检测反馈、()思苦()()()若狂人()人()()走()告川()不()四()八()心()意()、填空()炎帝把()的地方称作市()从此,每天()的时候,()聚居的中心地带就(),()。()大家拿出自己()的产品,换回了自己()的东西,一个个()地回家了。()炎帝是一位()、()的帝王 六、拓展延伸阅读仓颉造字教学反思 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