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二_人教新课标.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2014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二_人教新课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二_人教新课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二_人教新课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二_人教新课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二_人教新课标.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十二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

2、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一)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

3、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国学片段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

4、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蚤凋。陈根委翳,落叶飘摇。游鹍独运,凌摩绛霄。我是小助手1. 的(d)历:光鲜亮丽的样

5、子。2. 莽:草木。3. 抽条:长出新枝嫩芽。4. 蚤(zo):同“早”。5. 陈根:老树根。6. 委翳:同“逶迤”,蜿蜒曲折。7. 鹍(kn):古书上指长得像鹤的一种鸟。8. 运:飞翔。9. 凌:向上升高。10. 摩:接近、迫近。11. 绛霄:紫色的云霄。绛,紫红色。我是小翻译池中的荷花开得那么光鲜亮丽,园内的草木抽出了新枝嫩芽。枇杷树到了冬天,叶子还是那么苍翠欲滴;梧桐树一到秋天,叶子就早早地凋落了。老树根蜿蜒曲折,落叶在秋风里四处飘荡。只有远游的鲲鹏在空中独自飞翔,直冲布满彩霞的云霄。考考你的智慧 1. “枇杷”的正确读音是( )。 A. p p B. p b2. 给下列词语中带点字选择

6、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 )里。 陈:A. 安放,摆设;B. 叙述; C. 时间久的,旧的。 陈根委翳( ) 陈述事实( ) 推陈出新( ) 陈列商品( )3. 想一想,下面四句话分别对应的是哪个季节?填在( )。渠荷的历( ) 园莽抽条( )枇杷晚翠( ) 梧桐蚤凋( )弘扬传统文化周敦颐和爱莲说周敦颐,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在庐山创办濂溪书院,程颢、程颐兄弟俩跟着他学习,最后都成了著名的儒学大家。周敦颐不但有学问,而且品行高洁,淡泊名利。他一生做官三十年,不但清廉正直,而且敢于仗义执言,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在南安做官时,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可上司王逵却想重判。王逵是个

7、残酷凶悍的人,别的人都不敢和他争论,只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气得要辞官。他对王奎说:“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上级,这样的官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幸免于死。后来,他调到广东做官,总是以造福百姓为己任,常常不辞辛苦到各地调查民情,即使是有瘴气的险峻边远之地,他也前往视察。周敦颐酷爱莲花。在南康做官的时候,他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好友,在池塘边赏花品茗,并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在这篇文章里,他称赞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是花中君子,尽管只有119字,却是他一生坚持洁身自好而不阿谀权贵的人生写照。从此以后,莲

8、花作为一种清逸高洁的精神符号,成为后世不少正人君子的最爱,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成了流传久远的名言。(二)国学片段耽读玩市,寓目囊箱。易輶攸畏,属耳垣墙。我是小助手1. 耽:沉迷。2. 市:闹市,这里指书铺。3. 寓目:寄托目光,指目光专注于某个事物。4. 囊(nng):口袋,这里指书袋。5. 易輶(yu):指容易被疏忽的一些小事。輶,一种轻便的车子。易,轻易,疏忽。6. 攸(yu)畏:所畏,有所畏惧。 7属耳:耳朵贴墙偷听。8. 垣(yun):矮墙,也泛指墙。我是小翻译汉代王充在书铺里沉迷于读书,眼睛注视的全是书袋和书籍。不要轻视小事,即使是像驾驶轻便小车一样容易也不能疏忽大意

9、;说话要小心,以防隔壁有人耳朵贴墙偷听。考考你的智慧1. 下列成语中,与“属耳院墙”意思最相近的是( )。 A.掩耳盗铃 B. 隔墙有耳 C. 耳聪目明 2. “耽读玩市,寓目囊箱”这个典故与( )有关。 A. 王戎 B. 王允 C. 王充3. 关于“耽读玩市,寓目囊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王充喜欢站在街市上读书。 B. 王充勤奋好学,热爱读书。弘扬传统文化王充读书王充是我国东汉初年具有杰出的思想家。王充从小喜欢读书。后来,他到了京城,进太学学习,拜著名学者班彪为师。王充读书非常专心,不但内容广泛,而且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强,特别善于抓住关键问题,往往读上一遍,就能记住书的主要内容,

10、甚至能够背诵某些精彩的章节,因而进步很快。但是,王充家庭十分穷困,买不起很多书。为了满足如饥似渴的求知欲,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到书铺读书。当时,洛阳街上有不少书铺,王充便把书铺当做他的“图书馆”,每天吃过早饭后,就带上干粮到书铺里去阅书。不分春夏秋冬,不论晴天雨天,他跑了一家又一家书铺,读了一册又一册书。人们常常看到他沉迷于读书,仿佛除了书,他的眼里什么也看不见似的。就这样,他终于读遍了诸子百家的重要著作,掌握了书中的基本精神。在读遍诸子百家的主要著作之后,王充对某些为统治者服务的说教深感不满,下决心给予严厉的批判。为此,他辞官回乡,一面教书,一面著书立说。为了不耽误时间,不打断思路,他在住宅的门上、窗上、炉子上、柱子上,甚至厕所里,都摆放了笔墨纸砚,想到一点就写一点,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经过长达三十年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中国历史上不朽的无神论著作论衡。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