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_ 人教新课标.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3781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_ 人教新课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_ 人教新课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_ 人教新课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_ 人教新课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_ 人教新课标.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第24课寓言两则(教案)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教学目标】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 1.知识与技能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学会认读2个生字,能够书写9个生字,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结合

3、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领悟寓意。【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成语故事吗?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呢?(图片介绍) 师: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两个成语故事。这两个故事都是寓言。 2. 板书课题“寓言两则”。 师:什么是寓言呢? 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师:这两则寓言会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呢?让我们去课文中看看吧!二、初读感知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1)自由阅

4、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交流识字方法: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贝则、木宋、皮疲、力勃、心闷、古 枯。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寓”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注意下边的笔画顺序。“焦”上下结构。上大下小。“弱”左右结构,左右字形一样。(2)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2. 寓言两则的内容是什么? 揠苗助长 鹬蚌相争3.理解词语。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出示词语: jio bng p zhu k mn sng b ru焦急 鹬 蚌 疲惫 啄食 枯死 闷热 宋国 兴致勃勃 毫不示弱A. 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理解词语:兴致勃勃:形容兴头很足。筋

5、疲力尽:形容精神和身体极度疲劳。得意洋洋: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毫不示弱:一点也不表现出软弱的样子来,不甘心表示自己比别人差。喜笑颜开:形容心里十分高兴,满面笑容。三、精读领悟 1. 品读:第一则揠苗助长 (1)农夫“焦急”什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农夫心情很着急? 禾苗长得太慢。 巴望,天天到田边去看。 (2)农夫想到了什么办法?他为什么会筋疲力尽? 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筋疲力尽。 (3)结合插图,你能说一说此时农夫是怎么想的吗? 农夫虽然累得筋疲力尽,可心里却暗自高兴:“这下好了,我的禾苗一下子就长了这么高,今年肯定能有一个好收成。 (4)农夫兴致勃勃

6、地对家里人说了什么? 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5)他的儿子有什么表情?他的儿子纳闷什么? 纳闷。 禾苗怎么会在一天之内长了一大截呢? (6)结果怎么样?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8)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对父亲说些什么? 农夫的儿子唉声叹气的说:禾苗生长有自己的规律,其实,禾苗每天都在生长,是你太着急了。你拔苗以为能够让他长得更快,反而让他们都死了。 (9)假如你是这农夫,你会说些什么? 农夫长叹道: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聪明反被聪明误呀,怎么作出了这么愚蠢的事情呢? (10)你感悟到了什么道理? 违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

7、事情弄的更糟。 (11)你想对农夫说些什么? 欲速则不达。 急于求成反而坏事。(12)你能列举身边这样揠苗助长的人或事吗? 小明说“我爸爸,天天要我做一大推课外习题,恨不得要我从现在的六十几分一下子考到100分。 小芳每天回家都要弹钢琴,一弹就是几小时,而且都是很难的曲子,如果弹不好,妈妈妈就发火,恨不得要她一下子就成为钢琴家。2.品读:第二则鹬蚌相争(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图片介绍) 鹬,为水滨鸟类,体中小型,羽毛多灰、褐而不艳丽。食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鱼、蛙等,也吃种子、浆果、细根等。 生活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介壳长圆形,表面黑褐色,壳内有珍珠层,有的可以产出珍珠。 (2)鹬蚌

8、为什么相争呢? 鹬啄住了蚌的肉,蚌夹住了鹬的嘴。(3)鹬蚌怎么相争呢?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4)哪些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5)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并演一演。(6)鹬蚌相争的结果是什么?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7)渔夫捉住了鹬和蚌,心里会想什么呢?渔夫心里暗自高兴:今天真是好运气,鹬蚌他们两个真是愚蠢呀,互不退让,结果让我轻易获利。(8)这时,鹬和蚌又会想些什么呢?鹬垂头丧气地想:不应该轻易吃蚌,让自己身处困境,还威胁蚌。现在白白丢了性命呀!蚌心里十分后悔,心里想: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现在让渔

9、夫得利呀! 师:这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9)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3.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其它的寓言故事吗? 亡羊补牢 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 杯弓蛇影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四、课堂总结 师:学习了这两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总结:我们祖国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中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今后我们应该多看一些寓言故事,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五、课堂练习1.补充词语。筋疲(力尽) 喜笑(颜开) 兴致 (勃勃) 得意(洋洋)2.我会组词。勃(勃然) 枯(枯死) 闷(闷热)脖(脖子) 姑(姑父) 问(问题) 六、

10、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2.摘抄好词佳句。【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原 因 做 法 结 果巴 望 拔 高 枯 死道理:按事物规律办事 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鹬蚌相争鹬啄威胁蚌夹毫不示弱互不相让渔翁得利 【教学反思】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鹬蚌相争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说一说假如你是寓言故事中人物,你会怎么想?从而加深学生对蕴含道理的理解。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让学生表演鹬蚌相争,这个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学生在表演中,领悟了内容,体验了情感,提高了语文素养。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