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百花园六_语文S版.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3867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百花园六_语文S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百花园六_语文S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百花园六_语文S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百花园六_语文S版.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学习成语,理解成语的意思。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2.观察汉字的结构和相近笔画的差别,把字写规范。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

2、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

3、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3.积累珍惜时间的名言。来源:学科网“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

4、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来源:学科网ZXXK5.交流各自认为有趣的发现,锻炼思维表达能力。一诵读成语,读准字音1.老师出示成语,学生对照拼音认读成语。

5、2.理解成语的意思。第一行:描写天气的成语。第二行:描写精神状态的成语。3.背诵课文中的成语。二观察汉字,找出每组字中笔画的差别1.看一看,读一读。临坚紧帅师归2.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第一组字的第二笔和第二组字的第二笔有变形。)3.学生练习书写,相互评价。三读一读,背一背珍惜时间的名言1.出示名言。同学们说出每句名言的意思。2.背诵名言。3.自己谈一谈珍惜时间的意义。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边读边标画出自然段序号。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比尔盖茨是一个决心坚定的孩子?3.自己在阅读中寻找答案。4.小组交流。五语文交流“有趣的发现”1.明确交流的要求,分头准备。2.在小组中说出自己童年时

6、有趣的发现。来源:学+科+网3.小组的代表在班级中展示。(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指导习作有趣的发现。一出示本次习作的内容二老师指导学生寻找素材三老师指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作四学生口头交流习作内容五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习作习作例文:这件事真有趣今天,我在写作业的时候,突然看见一只蚂蚱停在地上。于是,我便有了抓住它的念头。我用了我的“必杀绝招”,拿起地上的小石子当子弹不停地向蚂蚱扔,由于蚂蚱不停地跳跃,石头总是射不中它。终于,有一颗“子弹”射中了它。蚂蚱还想逃跑,但是它的下半身被压着根本不能动。过了一会儿,我轻轻拨开石头,想着看它是否已命归黄泉。我用手掌把它罩住,生怕有什么意外。没想到它的后腿用力一

7、蹬,好像是使出浑身的力气,飞出了我的“五指山”,急急忙忙地跳上了墙。我也猛扑了上去,“砰”我的头重重地撞到墙上。好痛啊!而那只蚂蚱依然停在墙上看着我,好像在说:“哈哈,活该”唉,没想到捉一只小小的蚂蚱还真不容易呀!我摸着撞了墙的头,看着逃生的蚂蚱想:那只蚂蚱在逆境中依靠自己的智慧,不向困难低头,不轻易放弃,终于重获自由。我们也一样,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 这件事真有趣!点评:小作者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了一件趣事,生动、细致地进行了描写。抓蚂蚱的经过写得非常详细,作者抓住了一系列的动作加以刻画,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文章的结尾处点明了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