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3908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正确地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若干个梯形图片(其中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2、你能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3、创设情境:投影显示:启发

2、谈话:同学们能依照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板书课题)二、新课展开1、操作探索拼一拼,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动手拼一拼。提问:你拼成了什么图形,怎样拼的?演示一遍。看一看,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提问:你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了吗?出示小黑板: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想一想: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学生讨论,指名回答,师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师:(上底+下底)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做一做:计算

3、“前面出示的梯形”的面积。2、扩散思维师:如果我们手中只有一个梯形,你们能不能自己动脑想出别的计算方法推导它的公式?下面小组讨论。 分组汇报:生1:做对角线,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如下图:生2: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做另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如上图。生3:从上底的两个顶点作下底的垂线,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如上图。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好多种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不管采取何种方法都可以得出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与下底的和乘以高再除以2。”3、抽象概括师: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 、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下底和高,那么梯形的面积你会表示

4、吗?生:S=( a + b ) h ÷24、反馈练习完成课本P81做一做(一人板演)三、应用深化出示例子: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解释:举例说明“横截面”的含义。学生尝试计算:( 2.8 + 1.4 ) ×1.2÷2= 4.2×1.2÷2=5.04÷2=2.52(平方米)答: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2.52平方米。2、反馈练习:完成P82第1题四、巩固练习:P82第2题五、全课小结六、作业:P82第3、4题教学后记:“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

5、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

6、,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以实践操作为切入点,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积极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获得感性材料,为概括出新概念、总结新方法打下基础。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

7、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在教学是我注重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