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庐山的云雾_苏教版.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4000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庐山的云雾_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庐山的云雾_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庐山的云雾_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庐山的云雾_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庐山的云雾_苏教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3庐山的云雾“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

2、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

3、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4、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分别采用“总分”手法,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二自然段按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以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形象地写出飘浮于庐山不同方位的云雾的独特姿态。第三自然段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以“一缕轻

5、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和“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着力刻画出云雾变化之多;用“刚刚还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了”等词句,强调庐山云雾的变幻之快。最后用“”含蓄地表明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全文层次分明,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流连忘返”等四字词语表达的意思,积累新鲜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默读课文,抓住中心句(或中心词)读懂每一段的内容。学习

6、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总分”构段方式,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清楚、具体地描写一处景物。3.反复朗读课文,展开想象,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生动比喻等语言表达的意思,认识排比句,体会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美,感受课文中蕴含的语言美、画面美,激起喜爱之情。【重点】1.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生动比喻等语言表达的意思,体会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美,感受课文中蕴含的语言美、画面美。2.学习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总分”构段方式,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清楚、具体地描写一处景物。【难点】在读中想象、体会文中优美语言、生动比喻表达的意境,感受课文中蕴含的语言美、画面

7、美;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生动具体的语言写一处景物。在本课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并通过事先收集的有关庐山云雾的图片资料,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美。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会庐

8、山云雾的形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课文是怎样具体形象地写出云雾的特点的。如:发动学生小组讨论,再组织交流,教师同时参与学生交流,做适当的点拨,使学生明白这段采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运用了许多恰当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最后,我又让学生上讲台画简笔画,展示不同方位的云雾的形态,加深大家对庐山云雾特点的感悟。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从“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等语句以及文中的省略号,感悟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一方面体会庐山云雾变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象力的丰富:将变幻莫测的云雾想象成“

9、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动地描绘出庐山云雾的动态美,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教师准备】1.教师准备好教学课件,钢琴曲安妮的仙境。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2课时第课时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流连忘返”等四字词语表达的意思,积累新鲜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默读课文,抓住中心句(或中心词)读懂每一段的内容。学习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总分”构段方式,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清楚、具体地描写一处景物。【重点】默读课文,抓住中心句(或中心词)

10、读懂每一段的内容。【难点】学习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总分”构段方式,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清楚、具体地描写一处景物。方法一(1)(板书“庐山”)读一读,认识“庐”字。你知道庐山吗?有谁去过吗?(学生交流)读读下面的这段话,可以帮助你了解庐山。PPT出示:庐山是世界文化名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在我国江西省的北部,紧靠长江边。毛主席的“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写的就是庐山。(2)同学们背诵过很多古诗,有没有人是在诗中了解庐山的?(背一背望庐山瀑布)(3)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庐山的风景,(添加板书:的云雾)从题目看,这篇课文重点写什么?设计意图欣赏庐山,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画

11、面美、情感美。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方法二(出示庐山的风景图片)同学们看到这样美的景色想不想去看看?今天我们一起到庐山去欣赏那里的美丽风景。(板书课题,齐读)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让学生先入情入境,初步感知庐山的美丽壮观的景象,为课文的句子感悟打下基础。(1)通过课前预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不能认识、会写?我们先来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PPT出示: 庐山瀑布千姿百态变幻无常系在腰间似乎笼罩一泻千里流连忘返自己练一练,指名读,齐读。重点注意正音:“似、姿”是平舌音;“系”是多音字,结合词语理解意思,确定读音。“笼”是多音字,结合“鸟笼子”区别字义,确定读音。(2)出

12、示学生习作册书写的生字,你能正确地认读吗?(指名读生字,齐读生字)看看这位同学的书写,你觉得哪个字的书写不够规范?提提建议。重点预设:“幻”和“瀑”对比,说说笔画较少的字和笔画多的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是否可以写得更美观?注意写舒展和紧凑,看看哪些字笔画较少要注意写舒展,练习书写:幻、似、系、返,各写一个;再练习书写:瀑、笼、罩,注意写紧凑些。(3)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不仅风景美,语言也美。文章使用了很多四字词语、比喻句,大家能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吗?找四个同学接读课文,大家听:听读得是否正确;边听边想,作者用的这些词语,哪些自己还不懂,随手画出来。(指名朗读,随时引导学生评价,订正读错的字音、

13、不通顺的句子;较难读的地方,反复练读;要重视读正确、读流利)(4)课文中有许多四字词语,课前大家在书上标画出来,看看能不能会读。PPT出示:景色秀丽变幻无常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一泻千里四蹄生风云遮雾罩流连忘返练习一下,指名读,读正确。默读词语,联系课文中的句子,看谁能通过自己读文能读懂这些词语的意思。(学生默读自学,老师不断地在学生中间走动,或表扬,或点拨,或纠正错读。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关注着自己)(5)再读课文,推进读懂。我们再来读课文,这一次不仅要求读正确,还要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读书,读出文章表达的意思,要读出感情。a.谁愿意读第一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这一段讲了什么

14、?试着说一说。这里有个词语“更”,讲了什么意思?再读读这句话,要突出“更”的意思。指导读好第一句。你理解“神秘的色彩”吗?结合你在生活中的体会说一说。读读第2、3句话,看看能不能读出神秘的色彩。读完课文,你能再来说说,这一段中介绍庐山的云雾,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吗?(神秘的色彩)b.方法小结:读读每一句,体会这一段的意思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再结合这段话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试着读出这段话的意思,你就能读得有感情。试着朗读第2、3、4自然段,看看你读得是不是有进步。(学生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c.指名读第2至4自然段,引导学生感知段的中心词。第2段是围绕哪个词语来写的?(千姿百态)有哪些姿态?要注

15、意读出来。第3自然段是围绕哪个词语来写的?(瞬息万变)这个词语你理解吗?d.看看这两段中心词所在的句子,这两段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点?(中心句在第一句,总起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先总体告诉读者要写什么,再具体写,这样表达很清楚、有条理)齐读这两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来写具体的。最后一段就一句话,有两个词语要读好,你觉得是哪两个?(云遮雾罩、流连忘返)读读这两个词语,你理解这两个词语吗?“流连忘返”的“返”字是什么意思?注意不要和“反”相混。齐读这段话。(6)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文主要描绘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你觉得哪些词语可以概括地表达作者的写作内容?(交流)相机板书:神秘、千姿百态、瞬

16、息万变、流连忘返(7)这篇课文很美,好多同学虽然没有去过庐山,但是读了课文,也觉得那里的云雾非常美,有的同学还想去那里旅游。老师这里有一段庐山的风景片,大家愿意看吗?(播放欣赏)a.我们来竞选小导游,这篇课文就是导游词,看谁能把课文中描写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帮助游客欣赏美景。围绕“神秘色彩”,理解“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意思,总体介绍庐山云雾。b.置身于庐山的云雾之中,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出示,齐读填空)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的感觉。“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是怎样一种感觉呢?假如我们来到了庐山,看一看,你身边是什么?你头上是什么?你脚下是什么?(都是

17、云雾)伸手摸一摸,你觉得在电视里看到过的哪个人物形象也是这样子的?(孙悟空、神仙等)说说这两个词语表达的意思。你能读出这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吗?(有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范读)c.这一段话通过人们置身于庐山云雾之中“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写出了庐山神秘的色彩,如同仙境一般,再读一读背一背,你就能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了。自由练习,在小组内比比,我们找几位同学为大家做导游。d.播放视频,指名做导游,有声有色地背诵第一自然段,再一起背诵后面的课文。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选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比一比,组词语。瀑()爆

18、()幻()幼()似()拟()泄()泻()【参考答案】2.瀑布爆竹幻想幼苗似乎拟人发泄倾泻第课时反复朗读课文,展开想象,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文中的四字词语、生动的比喻;认识排比句,体会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美,感受课文中蕴含的语言美、画面美,激起喜爱之情。【重点】反复朗读课文,展开想象,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文中的四字词语、生动的比喻,认识排比句,体会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美。【难点】感受课文中蕴含的语言美、画面美,激起喜爱之情。复习导入。齐背第一自然段,让我们一起回到庐山的云雾中,去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设计意图在上节课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回顾,唤起本节课学习的热情,同时为本节

19、课的学习起到引领的作用,把学生带入学习的状态中去。围绕“千姿百态”想象画面,读懂生动的比喻,学习写具体。1.你理解“千姿百态”的意思吗?它和“各种姿态”有什么不同?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第二自然段写了云雾的哪些姿态。(交流:笼罩在山头;缠绕在半山;弥漫山谷;遮挡山峰)2.飘浮在山间的云雾时刻都在变化,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云雾的姿态的?指名朗读课文,看看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1)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分别是怎样打比方的?笼罩山头(白色绒帽)缠绕半山(条条玉带)弥漫山谷(茫茫大海)遮挡山峰(巨大天幕)(2)再指名朗读课文,注意边听边想象,你能借助作者的想象把云雾的姿态展现在眼前吗?说说作

20、者的比喻好在哪里。交流,预设指导:“白色的绒帽”为什么要写清是“白色”的绒帽?(体会云雾的颜色)将云雾比作“绒帽”和“帽子”有什么不同?(体会云雾飘飘的感觉)读读这句话,从“白”“绒”二字体现出云雾的特点,要读好。比作“一条条玉带”,和“一条条带子”相比,你觉得好在哪里?(引导抓住“一条条”体会云雾多;“玉”字写出晶莹剔透的美)读读这句话,多美的玉带,要读出这种美。比作“茫茫的大海”让你感觉弥漫山谷的云雾怎么样?(看不见远方,到处都是,如同大海无边无际)怎样读出这种感觉?“天幕”是什么意思?大不大?“巨大的天幕”让你想到了怎样的景象?把这种感觉读出来。(3)连起来读这段话,注意每一句话中都有一

21、个分号,看看分号前后的小句子,你发现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排比句,感知句式整齐,读起来富有节奏)诵读感知排比句的特点。3.同样是云雾,作者为什么一会儿把它比作帽子,一会儿比作玉带?是因为云雾的位置不同,作者看到的云雾的形态也不一样,这就是“千姿百态”。试着读出这种变化。4.作者看到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形象的比喻把庐山的云雾描写得如此传神。看着这些云雾,让我们也展开丰富的想象,那么庐山的云雾还可能像什么呢?练习说话。(课件出示几张庐山云雾图片)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云雾弥漫山谷,它是;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所以作者说:“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齐读第一

22、句话)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边读边想象画面。配乐朗读,也可以尝试根据提示背诵。庐山的云雾。那些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那些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5.总结第二自然段学法。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段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由扶到放,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感悟“瞬息万变”是如何写具体的。借助课件,自学第三自然段。学生自学后交流学习收获。(1)应怎样理解“瞬息万变”?你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庐山的云雾变化得非常快?(交流,教师相机板书)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云雾的“瞬息万变”。(2)作者在这里又把云雾的姿态做了哪些比方?找出来。(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

23、冰山)读读课文,从这些词语中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比方?说一说。交流,指导预设:你能读出“一缕轻烟”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吗?你能读出“随风飘荡”的感觉吗?这样的云雾在你身边、脚下、头顶,有没有犹在仙境的感觉?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感觉?你知道“九天银河”是什么样的吗?李白是怎样描绘庐山的瀑布的?(疑是银河落九天)“一泻千里”和“九天银河”给你怎样的感觉?(很壮观)你能读好吗?“四蹄生风的白马”是什么样的?跑得快到什么程度?(理解“生风”)说明了什么?(云雾变化快)把庐山的云雾比喻成一座“冰山”,你觉得好在哪里?连起来读一读,把云雾变化得快表现出来。这段话末尾的省略号说明了什么?请看着画面

24、,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云雾还会变成什么。(学生交流)(3)这段话中还出现了分号,看看分号前后的句子,注意“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又变成了”把云雾的变化之快就写出来了,我们一起读读,体会一下。试着背一背。借助音乐钢琴曲安妮的仙境,推进有感情朗读背诵。(让我们试着读出云雾变化的神奇美丽和发自内心的赞叹吧!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配乐朗读、背诵)(1)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秀丽的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你们还愿意离开吗?是啊,真舍不得离去,庐山真是令人“流连忘返”!(齐读)在生活中,会有怎样的情景让你流连忘返呢?试着用“流连忘返”说一句话。(2)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被

25、庐山的云雾给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真是流连忘返,再一次美美地朗读一下课文吧,试着背诵下来。(音乐响起:钢琴曲安妮的仙境)(3)交流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师总结: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着相似之处,段落开头都用中心句总括了庐山云雾的特点,然后围绕中心句再做具体描述,这样写,能抓住特点把事物描述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4)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具体描写出我们的家乡、学校某一处景物特点。先回顾这一处景物的特点,用一句话写出来。再思考围绕这句话,你要写清楚哪些景物,把这个特点写具体,还能试着打个比方就更生动。尝试写话,评议修改。(5)推荐阅读: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庐山云雾,欣赏不同作者笔下的庐山

26、云雾的不同风姿。作业1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积累优美语句。2.课后再读读关于庐山的更多故事,了解祖国的美丽庐山。作业2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的色彩一()绒帽()的大海一()冰山()的感觉一()白马()的庐山一()玉带二、根据画横线部分的意思写出成语。1.这里的景色太美了,我留恋不止,不愿离去。()2.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乘着云雾在飞行的感觉。()3.云雾姿态真是多种多样,像白色绒帽,又像一条条玉带,像茫茫的大海,又像巨大的天幕。()三、读句子,用加点的词语写一句话。1.树叶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宛如美丽的黄蝶在翩翩起舞。2.眼前的云雾明明是

27、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宝岛台湾台湾是一座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岛的西部是平原,中部和东部都是山地。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将近4000米,是我国东部最高的山峰。山顶冬天积雪,晶莹耀眼,远看如玉,所以叫玉山。台湾岛的西部盛产稻米和甘蔗,人们把它叫作“米仓”和“糖库”。台湾岛鲜果四季不断,出产最多的是香蕉和菠萝,一向享有“水果之乡”的美称。台湾岛上树木繁茂,高山地区有密密层层的针叶林,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55%,是我国木材主要产地之一,被称为“绿色宝库”。台湾岛除了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还有许多矿藏和水产。地下埋藏着石油、金属等各种矿

28、藏110多种。周围广阔的海洋里有着丰富的水产,仅鱼类就有500种,著名的有鲨鱼、鳗鱼等。日月潭是岛上的天然湖泊。湖中有小岛,把湖面分成日潭和月潭。湖水清澈,湖面水平如镜,岸边绿草如茵、花朵艳丽。四周群山环绕,林山青葱,山水相映,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成了著名的游览胜地。1.这篇短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2.仔细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1)台湾岛有、等美称。(2)短文从、这四个方面说明台湾岛是富饶的岛屿。3.读完这篇短文,宝岛台湾的哪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自己的话夸一夸宝岛。【参考答案】一、神秘顶茫茫座飘飘欲仙匹云遮雾罩条二、1.流连忘返2.腾云驾雾3.千姿百态三、1

29、.天上的云朵宛如盛开的白荷花。2.这辽阔的草原变成了一个个破碎的棋盘。四、1.台湾是一座美丽、富饶的宝岛。2.(1)“米仓”“糖库”“水果之乡”(2)农作物森林资源矿藏水产3.示例:台湾的美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台湾,不愧是宝岛,我为你感到自豪。-总起变幻无常,增添神秘色彩(1)分述(2、3)-千姿百态-笼罩山头:白色绒帽缠绕半山:条条玉带弥漫山谷:茫茫大海遮挡山峰:巨大天幕-想象丰富比喻形象瞬息万变-刚刚:一缕轻烟转眼:九天银河明明:白马又变成:一座冰山-变化多变化快总结使人流连忘返(4)-庐山奇秀甲天下云雾缥缈景如画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要注重三个积累:积累优美的画面,积累美好的情感,

30、积累生动的语言。因此本课把读书积累作为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诵读中达成自主积累、内化积累呢?备课时,就把朗读课文,想象画面,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体会词语表达的意思,感受作者描写事物用词准确、优美,把感受文中的画面美、情感美、语言美作为了教学重点、难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读中理解语言,感知写法,对比语言体会写法的好处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1.学习中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深入体悟庐山云雾的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2.采用了分层递进训练,学会“总分

31、”的构段方式,先扶后放,逐步进行教学。学生围绕中心句具体描述一处景物的特点时,对于景点的特点观察得不够细致,没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在写上有所欠缺。文本文质兼美,语言书面语强,画面意境优美,自然流露着对庐山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教师要注重着眼于积累去教学,要把熟读成诵作为教学第一位。不要追求对内容内涵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只要达成语言的积累,教学就是成功的。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仅仅知道字面、词面的意思,要注意借助语言环境,体会这个词语比起意思相近的词语可以写出什么,通过语言比对的方式,从用词准确、生动的角度引导学生体会,提升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这对于大幅度提升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

32、能力是很重要的。要灵活地借助文中精美句式,展开合理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去运用,这样,学生的语言积累才会越来越丰富,习作内容才会更丰富多彩。今后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习作素材的积累,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名师来指导本文语言优美,描写有序。以第二自然段为例,要了解作者的构段方式和观察顺序。作者先总写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再按照“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边读边想象,最后熟读成诵。3.读读下面的词语,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答案大家找流连忘返:桂林的美景让我流连忘返。4.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答案大家找庐山云雾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个特点是千姿百态,像

33、绒帽,像玉带,像大海,又像天幕。作者按“云雾笼罩山头云雾缠绕半山云雾弥漫山谷云雾遮挡山峰”的顺序,用恰当的比喻把它写得生动形象,是静态的美;第二个特点是瞬息万变,由轻烟到九天银河,由白马到冰山写出云雾变化之多,变化之快,动感十足,与第一个特点相互辉映。5.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名师来指导课文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比较典型的“总分”写法,而且想象丰富,比喻精当。答案大家找夏天是多彩的。盛开的鲜花、碧绿的草地,墙上爬满了绿色的植物,街上飘动着漂亮的衣裙。如果有朋友来,从冰箱里拿出黑子红瓤的西瓜招待他们,那感觉真好!1.庐山云雾庐山云雾景观是庐山一大奇景,庐山处于一个盆地,四面山岭

34、耸立,南依鄱阳湖,北傍浩瀚的长江。大江大湖蒸腾大量不竭的水汽,形成滔滔的云雾涌向庐山,余邵诗云:“庐山云雾景观奇,变幻无常千万姿;刚作浪涛腾汉海,又成瀑布泻天池。”庐山云雾,变幻无常,千姿百态,诸峰忽隐忽现,瞬息间云海密布,弥漫山谷,咫尺之间不能辨物。当峡谷中向上吹的风力比雨往下降的重力大的时候,雨滴就随风往上飘了。这种“雨自下而上”的奇特现象就出现了。庐山云雾,四季皆有。夏季最多,秋季较少。夏季云雾多在山顶,冬季云雾多在山腰,这是因为冬季水汽凝结的位置低于夏季,所以冬季云层的位置也就低于夏季。春夏之交,由于水汽多,季风变换,群峰经常云遮雾罩,烟霞弥漫,天气忽晴忽雨,云雾也诡谲奇特,变化多端。整个庐山隐现在虚无缥缈之间,年均雾日为190多天。真使人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形成原因:庐山峰峦林立,峡谷纵横,构成了云雾滋生的天然条件。而江湖环绕的地理位置,又为庐山提供了生成云雾的充足水汽,水汽一旦碰上空气中的尘埃,就成了小水滴。数不清的小水滴就形成了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2.匡庐奇秀甲天下庐山,亦称“匡山”或“匡庐”。位于我国江西省九江市南,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为古老变质岩断块山。主峰汉阳峰。山中群峰林立,飞瀑流泉,树木葱茏,云海弥漫,集雄奇秀丽于一体,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庐山四季风景如画,夏季凉爽宜人,为避暑胜地。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