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切和余切 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4040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切和余切 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正切和余切 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正切和余切 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正切和余切 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正切和余切 教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切和余切 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切和余切 教案设计.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正切和余切 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正切、余切的概念,能够正确地用 、 表示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为 )中两边的比,了解 与 成倒数关系,熟记30、45、60角的各个三角函数值,会计算含有这三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式子,会由一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这个角的度数,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切(余切)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切(正切)值之间的关系。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运用类比法指导学生探索研究新知。2.学生学法:运用类比法主动探索研究新知。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了解正切

2、、余切的概念,熟记特殊角的正切值和余切值。2.难点:了解的概念。3.疑点:正切与余切概念的混淆.4.解决办法:通过类比引出概念和性质,再通过大量直接应用,巩固概念和性质。四、教具准备投影机、投影片(自制)、三角板五、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什么是锐角 的正弦、余弦?(结合下图回答)。2.互为余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有何关系?。3.当角度在090变化时,锐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有何变化规律?4.我们已经掌握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是指直角三角形中该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那么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比值与锐角的关系如何呢?在锐角三角函数中,除正、余弦外,还有其他一些三角函数,本节课我们学习。(二

3、)整体感知正切、余切的概念,也是本间的重点和关键,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或工作都十分重要,教材在继第一节正弦和余弦后,又以同样的顺序安排第二节正切余切,像这样,把概论、计算和应用分成两块,每块自与一个整体小循环,第二循环又包含了第一循环的内容,可以有效地克服难点,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对比,便于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三)教学过程1.引入正切、余切概念本节课我们研究两直角边的比值与锐角的关系,因此同学们首先应思考:当锐角固定时,两直角边的比值是否也固定?因为学生在研究过正弦、余弦概念之后,已经接触过这类问题,所以大部分学生能口述证明,并进一步猜测两直角边的比值一定是。2. 与 的关

4、系请学生观察 与 的表达式,得结论 (或 , )这个关系式既重要又易于掌握,必须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与 区别开.3.锐角三角函数由题, , , , ,把锐角 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都叫做 的锐角三角函数。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给出,使学生茅塞顿开,初步理解本节题目。问:锐角三角函数能否为负数?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很容易。4.特殊角的三角函数。教师出示幻灯片请同学推算30、45、60角的正切、余切值通过学生计算完成表格的过程,不仅复习巩固了正切、余切概念,而且使学生熟记特殊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0,90正切值与余切值可引导学生查表,学生完全能独立查出。5.根据互为余角的正弦值

5、与余弦值的关系,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发现互为余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的关系。结论: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即 , .练习:1)请学生回答 与 的值各是多少? 与 ? 与 呢?学生口答之后,还可以为程度较高的学生设置问题: 与 有何关系?为什么? 与 呢?2)把下列正切或余切改写成余角的余切或正切:(1) ;(2) ;(3) ;(4) ;(5) ;(6) 。6.例题【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1) ;(2) .解:(1)(2)=2.练习1.求下列各式的值:(1) ;(2) ;(3) ;(4) ;(5) .2.填空:(1)(2)若 ,则锐角(3)若 ,则

6、锐角学生的计算能力可能不很强,尤其是分式,二次根式的运算,因此这里应查缺补漏,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四)总结扩展请学生小结:本节课了解了正切、余切的概念及 与 关系.知道特殊角的正切余切值及互为余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的关系.本课用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结合 及 ,可扩展为 .六、布置作业1.看教材P12P14,培养学生看书习惯。2.教材P16中习题6.2A组2、3、4、5、6.七、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巩固正、余切概念,学会用正、余切来解决问题.2.通过例题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归纳、概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及良好的学习

7、习惯。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指导探索研究法。2.学生学法:主动探索研究法。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用正、余切解直角三角形。2.难点:灵活运用正切、余切。3.疑点:学生可能对正切、余切概念掌握不牢,导致出现 之类的错误,教学中应引起重视,使学生熟能生巧。4.解决办法:通过教师精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研究发现,及练习巩固解决重难点及疑点。四、教具准备投影机(或电脑)、自制投影片(或课件)、三角板五、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结合图,说出什么是 的正切、余切?请班级里较差学生回答,以检测其掌握情况.2. 与 具有什么关系?答: (或 或 ).3.互为余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具有什么关

8、系?答: ,3.互为余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具有什么关系?答: ,4.在090间,正切、余切值随角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是什么?通过以上四个问题,使学生对新学的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便于应用.对概念的巩固最好的途径是配备练习题.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有关概念后,应出示练习题(投影片).1.在 中, 为直角, 、 、 所对的边分别为 。若 , ,则 , , ,若 ,则2.比较大小:3.计算题:(二)整体感知本课安排在本小节末,运用本小节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简单问题,再次为本章第二节解直角三角形做好准备.当然,这个问题只用上一小节学过的正弦、余弦也可以解决,不过那样做,就要先求出斜边 ,解的过程要繁琐一些。(

9、三)教学过程1.讲授新课【例】在 中, 为直角, 所对的边分别是 ,已知 , ,求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这个题是本大节知识的综合运用,考查知识点面面俱到,是检查全体学生是否全面达到教学目标 要求有效途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全体参与,积极地探求各种解法,然后加以比较,优选出最佳方法,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分析:本题已知 和 ,求 ,观察图不难发现,边 恰好是 的对边与邻邦边,因此求 可选用以下两个关系式:(1) ,(2) .请学生比较一下,哪一个关系计算更简便呢?答:若选用 ,由此得 ,用 除以含四位有效数字的数,计算比较麻烦;而选用 ,由此得 .用 乘以含四位有效

10、数字的数,计算相对方便.解: ,解完例题之后,应引导学生小结:本题显示了除法与乘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其中条件是 与 互为倒数.认真分析和利用这种转化,有时可使计算简便.2.巩固练习本节课实际上是对前面课的综合,通过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例题后应安排练习题如下:在 中, 为直角, 、 、 所对的边分别为 .(1)已知 , ,求 和 .(2)已知 , ,求 和 .(3)已知 , ,求 .(4)已知 , ,求 .(5)已知 , ,求 .(6)已知 , ,求 和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教法说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讨论、研究,筛选出最佳关系

11、式使计算简便,既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参考答案(1) , ;(2) , ;(3) ;(4) ;(5) ;(6) , .3.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其读教材P15想一想.使学生对正弦、余弦间的关系,正切、余切间的关系以及弦、切间的关系有所了解,保证知识的完整性,为高中三角函数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师板书(四)总结、扩展引导学生总结:1.要认真分析直角三角形中的各边与角的三角函数关系.2.因为同一个角的可以互相转化,所以在选用关系时昼选择乘法使计算较简便.六、布置作业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

12、,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1.看教材P1P17,培养学生看书习惯。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2.教材P17习题A组7、8,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选做B组题。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七、板书设计第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